艺评丨肖学周:试析昌耀与张枣诗歌语言的异同(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在我看来,昌耀与张枣诗歌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对古语的不同态度。骆一禾在与张玞合著的《太阳说:来,朝前走》(1988)中最早提出昌耀诗歌的“古语特征”,认为它以“醒觉、紧张与撞击效能来体现精神的力道”④;在《昌耀诗文总集》的代序《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中,燎原认为“古奥和滞涩是昌耀诗歌语言标志性的特征”⑤;西川认为昌耀使用此种语言“强化了他作为独语者的形象”,并使他的诗获得了“坚硬的封闭性”⑥,从而实现了对新诗的偏离。对昌耀诗歌语言的“古语特征”大体上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认同和赞赏,可以骆一禾、燎原和西川为代表;另一种是质疑或否定,质疑者以洪子诚与刘登翰为代表:“为了凸现质感与力度,他的诗的语言是充分‘散文化’的……常有意(不免过度)采用奇崛的语汇、句式,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句式相交错,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
”⑦否定者以马丁为代表:“昌耀先生选择的语言形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重新组装和启用了一大批早被淘汰的文言词汇……昌耀先生的某些组装,是否合乎汉语语法,值得商榷。”⑧在我看来,即使“古语特征”出现在昌耀诗中有其合理性,但他的做法对当代诗的发展并不足取。
不同于昌耀的语言复古行为,在有些诗《镜中》《何人斯》《刺客之歌》《楚王梦雨》里,张枣也沿用中国古诗的语言、题材等,但无不经过高度的个人转化,使之融入现代汉语中,几乎看不出古语特征。在这方面,张枣构成了对昌耀的纠正。事实上,张枣的诗包括他的博士论文《1919年以来中国新诗对诗性现代性的追求》都体现了对汉语现代性的追求。德国学者苏姗娜·格丝(Susame Goesse)凭借《论张枣诗歌的对话性》获得博士学位,“对话性”是张枣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可惜该作尚无中译本。但可看到该作者的《一棵树是什么?——“树”、“对话”和文化差异:细读张枣的〈今年的云雀〉》,其中提到张枣的对话性源于他翻译的策兰。⑨著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为张枣诗集《春秋来信》写的译后记《综合的心智》是一篇重要文献。
他认为张枣“置身到汉语悠长的古典传统中”,在语言上达到了“文言古趣与现代口语的交相辉映”的境地。并称张枣是“中文里唯一一位多语种的名诗人”,体现了“使德语的深沉与汉语的明丽与甜美相调和”的努力:“……对他而言,用汉语写作必定意味着去与非汉语文化和语言进行辨析。这类辨析直接作用于他诗歌构图的形式和结构上。”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