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学会了,那「反沉默螺旋」和「双螺旋」呢?(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01
网络时代的“沉默的螺旋”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有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中并没有消失。例如,刘海龙认为,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沉默的螺旋”的心理机制仍然存在,以及网际传播与现实传播的相似性,“沉默的螺旋”现象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而已。
但当时也有人认为,网络交往的最大特点是其匿名性。匿名性的实质就是发表意见的人能摆脱外界的干扰,摆脱他人目光带来的心理压力,达到言说的自由。这使得“沉默的螺旋”存在的根基被动摇。
上述两派不同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不同人对网上“沉默的螺旋”的不同关注角度。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思路,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与传播空间及途径的多样性,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现象的研究,必须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地从总体上推断它存在或消失、强化或弱化,可能都不能反映网络传播的本质特性。
1.“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中被弱化
从大众传播这一角度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尽管大众传播媒体的几个特点仍然存在,但与过去相比,传播的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的过程也变得更为复杂。大众传统媒体对舆论的单向影响力由此受到一定削弱。随之而来的,是由大众传统媒体主导意见气候形成的能力可能受到削弱。
在“沉默的螺旋”假说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在网络空间中并不会随时随地产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从认知失调理论来看,群体的压力会让人产生失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从众并非减少失调的唯一办法,离开带来失调感的环境也是一种办法。
在网络的大众传播空间,由于发言是匿名的,人们的关系也是随机的、不稳定的,个体对这些空间的依赖程度不高,因此,在这样的地方如果发现自己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并由此产生认知失调,那么简单的办法是通过转换空间来逃离让自己感到失调的环境。因此,相对来说,从众心理产生的机会应当较少。在这些空间里,“沉默的螺旋”发生的概率也可能相对较小。
2.“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中依旧存在
对网络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研究,不应仅仅将眼光放在大众传播空间中。网络中除了大众传播的空间之外,还存在着在大量的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环境带来的从众心理不仅可能存在,有时还十分明显。
在社区里,常常会有种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即优势意见更容易形成,人们对优势意见的屈从也更为明显。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渠道,从众心理发挥作用的条件与现实空间是相似的,因而出现从众行为的概率与现实空间也是差不多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