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学会了,那「反沉默螺旋」和「双螺旋」呢?(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除了群体环境、人际关系压力等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外,网络意见的发布结构,也会对个体产生定的作用。有些信息发布结构易让人感知到环境的压力,因而也会增加人们屈从于环境压力的可能性。
因此,从其他形态的传播的层面,特别是从群体传播的层面看,网络中的“沉默的螺旋”不仅可能存在,而且某些时候的力量仍然是强大的。
而网络传播的连通性,却有可能使群体传播等空间中产生的意见走向扩散到其他传播渠道,从而影响到整个网络。因此,网络中的“沉默的螺旋”可能是在某些社区中形成的,但最后却扩散到了网络。
无论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在什么情境下会出现,作用的力度有多大,按照诺伊曼的理论,舆论都是社会的皮肤。这意味着,意见过于分散,并不利于社会的整合,所以网络时代仍需要形成一定的主流意见。
02
“沉默的螺旋”的延伸
1.“反沉默螺旋”理论
所谓“反沉默螺旋”理论,即指一种与沉默螺旋相反的模式,刘建明教授曾提出舆论背反模式,即媒介议程引起相反的舆论,导致沉默螺旋理论的完全失效。
王国华在《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中提出“反沉默螺旋”现象的一种模式和两种路径:一种模式即指在“反沉默螺旋”模式中,公众具有理性,能自我思考且不会盲目从众和趋同,受众会支持少数意见,而这些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友接受后,可能发展成为与多数意见相匹敌甚至超过多数意见的情况。两种路径指的是“反沉默螺旋”现象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播路径,即理性“反沉默螺旋”和非理性“反沉默螺旋”。
“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发生主要基于如下四种假设:
(1)“反沉默螺旋”一般发生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和新媒体的特性,如匿名性、平等性、及时性、互动性与数字超语言的不明确表达特征,降低了个体被社会孤立的风险,减轻了表达者对被孤立的恐惧,使其不需去考虑他人意见和整体意见气候,就可以自由畅快地发表意见,哪怕这些意见与大多数人不同。
(2)个体难以把控与感知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见气候”。社交媒体技术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世界似乎变小了,人们似乎更有可能感知和把控整个世界的意见气候了。但人们登入社交媒体,发现所感知的“意见气候”多数时候是四分五裂的,有时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这是因为,各种不同信息嵌入不同的社会环境,撕裂了统一和固定的意见群体,加强了各个小群体的内外划分。意见群体的不断细分与裂变,使意见气候越发复杂模糊,受众更加难以感知和把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