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十载招魂竟不知。”(陈子龙《辽东杂诗》八首之三)等等。他们的人生经历各有不同,但都在民族危亡之际,用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价值追求与精神标识。
深厚的民本思想与人文关怀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大主题与重要内涵。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追求“爱人”(《论语·颜渊》)、“泛爱众”(《论语·学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理想。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暴夺民衣食之财”(《墨子·辞过》),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观念。
所有这些思想价值观念,都在倡导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浓郁的人情之美,成为古代文学反复吟咏的传统主题,如孟郊吟诵母子情的《游子吟》,苏轼追忆夫妻情的《江城子》,李白感念朋友情的《赠汪伦》,白居易咏叹天涯情的《琵琶行》等等。进一步的,儒家还将“为仁由己”(《论语·颜渊》)的“爱人”精神与安邦治国、拯救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这种仁爱精神具有了体恤民众、感受苦难、承担责任的重要内涵:“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粲《七哀诗》)“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杜甫《羌村》三首其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这些诗篇感情深沉,关注现实,执着人间,不求个体解脱,不寻来世恩宠,而是将个体心理沉浸在人际关怀的情感交流中,这不是概念的认识,而是情感的陶冶,它将以亲子之爱为基础的人际情感塑造、扩充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的人性本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最具标识意义的精神内涵之一。
其次,弘扬美善的理想,就是要弘扬美善统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文学艺术创作要求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但西方文学更注重真与美的结合,而中国古代文学更注重美与善的统一。
孔子曾评价《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韶》是颂美大舜的乐曲,所以得到孔子的全面肯定,《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乐曲,孔子认为武王的文德不足以媲美武功,因此说它美则美矣,然未尽善。可见,在孔子眼中,乐曲的最高标准是尽善尽美,美善合一,而善的地位似乎更在美之上。这种美学精神也充分体现在古代文学家的理论与创作中。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