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之意象:松竹之高洁美、笼禽之凄婉美、白发之悲凉美(9)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物换星移、时序转变,遂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虽说白发也代表时间的流逝,但象征着老丑形象的白发似乎并不受诗人的钟爱。诗到陶潜,白发还算不上意象,他曾在《荣木》中以荣木自喻,表达“白首无成”的感叹。此时的白发方才开始作为一种寄托入诗。诗到唐代,从李白开始,白发才以意象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等等,以其豪迈的气魄、夸张的笔法,在诗中表现了自己无可化解的悲愁和对生命短暂的强烈感受。杜甫诗歌中白发意象别有韵味,甚至可以之表达情谊。
诗歌发展到白居易,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白发让敏感的诗人在忧生的同时,产生了深重的忧道意识。这时的白发意象除了时不我待之感外,更添加悲天悯人的情怀。白居易诗中提到白发的诗共 174 首,包括描写白发如雪、如霜、如丝等。
一、时不我待的焦虑情怀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当理想受挫时,诗人自然而然会生出荒废感,时不我待的无奈感、沧桑感。白居易的白发意象即寄托了这种时光易逝,自己却无法实现兼济之志的惋惜、悲叹之情。如其《寄唐生》一诗写道: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这首诗作于元和三年(808)至元和五年(810),也就是白居易居于长安的时候。这个时期是白居易事业的一个繁荣期,从元和三年(808)任左拾遗,到元和四年(809)的倡导新乐府运动,再到元和五年(810)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并仍充翰林学士,白居易草拟诏书,积极参与国政。他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并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寄唐生》中的唐衢关心国事、心怀忠义,为人正直,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郁愤不平,并常为之痛哭不已。唐衢虽年已半百,白发已生,然他爱国之志不衰。在这首诗里,白发意象对刻画唐生忧念过时的忠义形象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寄寓了作者对其老大迟暮的怜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