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群体的自我认同、规训与创伤(7)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当安藤努力地希望自己能如物理学中假设的那般把摩擦减少到零、无视空气阻力地活在人群中时,三浦十分善良地把它理解成是安藤为了保护人群,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人们继续把世界简化,相信所有人和自己一样,有一个相似的“普通的生活”。但这或许并非好的方法,因为就如以赛亚·柏林所指出的,渴望简化的一元论思想是造成危机和迫害的最主要动力,也是人们始终需要抵抗的意识形态。
三.结语
1970年,美国导演威廉·弗莱德金改编了百老汇一部叫《乐队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的电影,讲述为一个朋友过生日而聚在一起的一群年轻同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电影上映时“石墙运动”刚刚过去,美国同志运动也开始浮出水面,走上街道。弗莱德金通过几个年轻同志的生活——尤其是主角迈克尔的心理——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下同志群体所遭遇的沉重心理和精神危机,其中就包括自我厌恶和渴望变得“正常”。
就如改编自美国同运旗手克里夫·琼斯的同名自传的美剧《当我们崛起时》(2017)中所展现的,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充斥着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在各种书籍和电视节目中,宣扬同性恋是心理疾病、精神问题,并且说他们由于先天的缺陷而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爱情和家庭,从而造成一代年轻同志的心理阴影。
《乐队男孩》中的迈克尔是个看上去自我认同完整的年轻同志,但最终我们却发现即使如此,在他内心深处依旧隐藏着深深的恐慌和自我厌恶,他渴望自己变得“正常”,想知道那“普通的人生”的滋味,对自己所选择的这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充满疑虑……就如上文所指出的,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恶魔”并非诞生于我们的心灵,而是来自外界传统、主流和权力的律令,就如在《腐女爱上基》中,安藤内在的自我中渗透着超我的声音,而使得他举步维艰。
安藤告诉三浦,真正的同志生活和BL故事中是不同的,后者大都“只是幻想”;而许多迷恋BL故事的人其实也并不了解真实生活中的同志和他们的处境,就如三浦一开始说的自己“身边完全没有这样的人”,而当时安藤就站在她面前。当安藤最后去看三浦的画时,他对后者说:“谢谢你认真地看我”,因为只有当我们认真地看待每一个个体时,我们才能知道ta是谁,而非借助笼统的刻板印象去把一个人简化成石头。随着安藤与三浦之间彼此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才发现对方身上更多美好的品质,或与自己不同的地方;而当一直与安藤作对的同学小野告诉他自己也很喜欢Queen的歌时,新的相似性也随之产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