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坛」流行文化视野下青年偶像崇拜的现代演绎(7)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四)偶像和青少年受众是现代文化下偶像和信徒构建方式的再演绎
借助互联网而构建起的全球性粉丝社群无疑是一个小型社会,偶像在其中担当“卡里斯玛”的角色。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形容这类人格特征为:具有超自然、超人的力量或品质的领袖人物,具有把他人吸引在其周围成为追随者、信徒的能力。在偶像范畴中,卡里斯玛多被诠释为人设、设定、性格等多种内在和外在行为的延伸。在卡里斯玛的光环下,拥有者被看做是领导者或是首领(由此产生了一种内化的义务),并最终导致了一种权力感,卡里斯玛需要对被支配者负责。[ 10 ]在这种意义下,偶像需要对其粉丝负责。偶像必须要成为绝对存在,要维持住不变的形象并超脱于日常,成为粉丝提供安全感的来源和坚定不动摇的支撑。作为贩卖梦想和爱的“从职者”,偶像必须保持其在粉丝心目中的形象,有责任保持对粉丝的忠贞。[ 11 ]故偶像在承载着粉丝的梦想同时,也以自由意志为代价,来维持为了梦想而存在的象征。
有研究者认为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全面接管了宗教的职能,成为人们归属感、承认感和感受精神生活的关键所在。过去宗教所象征的神圣性已经依附与寄生在成为现代崇拜对象的大众偶像身上,演唱会则是重要的带有强烈宗教性的集体欢腾的世俗化宣泄形式。[ 12 ]而在带有集体狂欢色彩的演唱会内,粉丝可以尽情自我表达、创作象征符号与新的文化表征,满足了自我期待与深层欲望,塑造与强化偶像崇拜仪式的信仰及情感。[ 13 ]而通过金钱作为中介来购买“圣物”、“圣像”等周边衍生物品,正是粉丝对宗教仪式与神圣祭品的绝佳仿照。
历史上,名人明星如约翰列侬、迈克尔杰克逊都有因被青少年崇拜而“神化”的经历,约翰列侬在1960年代自我评价道,“披头士乐队比耶稣基督更受欢迎”。相似的是,同样的结构也出现于日本AKB48偶像中。在《前田敦子超越基督》一书中,日本学者滨野智史认为这就是一种宗教的“变体”,AKB48内含了一些宗教性质的装置,是“圣者”(偶像)对“众生”(粉丝)的一种“心的救济”。在反复的联系中,偶像与粉丝生出了与世俗交际相近的模式,在无限的接近性中,使得追求更高更远的所谓‘彼时彼刻’变得毫无意义,当下此刻才具有意义。[ 14 ]事实上,在AKB48的相关作品中,确实出现了向宗教致敬的意识形态建构,说明了这可能不是一种无意行为,而是一种对宗教和偶像相关性的认知。AKB48的官方动漫作品《AKB0048》中设计了异常庞大的叙事结构,在“偶像禁止”的星际,偶像以反叛者的形象在宇宙中进行巡回演出,为各个星球的人们“带去歌舞,带去爱,带去希望。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