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看丨当代网络同人写作中的革命叙事——以《伪装者》和《悲惨世界》同人为例(7)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而大多数受人盛赞的同人写作中,“恋爱”永远是凌驾于“革命”之上的。在一些文本中,革命甚至必须用恋爱隐喻性地表达出来。与之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虽然社会思潮出现了多次转变,但在整体激进化的背景下,革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往往需要在贬抑或是彻底压制恋爱的合法性之后才能获得。
20世纪30年代“革命加恋爱”类型的写作中,纠缠于爱情选择和苦恼中的个体在情节最后以“革命”为出路,否认恋爱有升华的崇高性,而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叙事中,恋爱更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并在“文革”样板戏等文本中进一步极端化,塑造没有任何情欲的高大英雄形象。相较而言,同人写作中有着将情欲引入原先没有爱情叙事之处的相反趋势,这种写作惯例和倾向清晰地显现了时代文化风潮的变迁。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来,正如王斑在《青春之歌》和《聂耳》等电影的分析中指出的那样,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中的革命叙事和情欲叙事本质上有着相同的推动力。8在革命普遍退场的当今社会文化中,这种从20世纪早期就出现的情节模式内部,革命与爱情之间的隐喻和耦合关系反而显得格外清晰。在前提是爱情的叙事中,作为“浪漫”的另一重来源的革命主要叙事功用是张扬人物的形象崇高性,而非体现其内在逻辑和包含的情感。
“革命”所指代的符号意义在整体叙事逻辑中被架空了,得到不遗余力颂扬和表现的,是以“革命”为目标的个体,而非“革命”本身。从这个角度说来,“革命”是叙事中一个占据重要位置的模块,这个模块和“恋爱”平行并置,有时互相交错,最终共同指向的是人物的浪漫崇高形象。同人写作中“恋爱”往往是切实可感的,但革命是否能在这种叙事逻辑和套路中获得新生和恰当的表达,更看作者本人的写作水平和文化体认是否可以将这个模块充实和延伸下去。
符号化的革命如何被
浪漫化和他者化
如果将观察的视角投向全球其他文化和语言,可以发现当今流行文化中普遍有类似对革命的暧昧想象,基于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网络同人创作便是其中一例。《悲惨世界》这样一部经典的19世纪长篇小说能够在当代流行文化领域内占一席之地,显然是拜其影视与音乐剧改编所赐。
然而,在粉丝的接受中,《悲惨世界》的同人写作群体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倾向,即更加关注改编版本中出场时间不长的配角,这些通常无法占据中心位置的人物群体,就是以“ABC之友”为名的巴黎年轻学生组成的秘密激进政治社团9。这些年轻人最终在1832年针对七月王朝的一次小规模起义中,全部为理想献出了生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