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文化发展史(26)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3、川苏风味萌芽和沪菜兴盛
旧中国的上海,号称"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是座典型的半殖民地都市。蒋介石政府上台后,上海又成为四大家族的巢穴,控制全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因此,商业贸易畸形繁荣,灯红酒绿,光怪陆离。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从前名不见经传的沪菜得以迅猛地发展。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百余年的孕育,上海本帮菜吸收北京、山东、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河南、福建等众多流派之长,借鉴西餐某些技法,逐步形成自成一体的年轻菜系。由于它师承多家,摹仿性强,又注重形格,独创新意,故而朝气蓬勃,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现今,文化科技含量高的沪菜势头劲猛,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也与中华民国时期打下坚实基础有关。
沪菜由八个分支构成,其中之一便是"海派四川风味"。所谓"海派四川风味",实乃四川、江苏风味相结合的晶体,它的基地则是上海的梅龙镇酒家。川苏风味酝酿在抗日战争时期。
先是江浙财团和苏杭名厨内迁重庆,后是接收大员和巴蜀巧师飞回上海,其间8年反复磨合,使得长江上、下游的菜肴风味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菜种。由于是"远缘杂交",它具有许多的遗传优势,又由于"同饮一江水"之故,海派川菜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在食界评价甚高。
4、川菜革新和走出天府之国
工艺精良、味型多变的川菜,最早是以成都风味为主,由高级筵席菜、三蒸九扣菜、大众便餐菜、家常风味菜和民间小吃菜组成,款式多,变化巧,擅长调烹禽畜蔬果,以麻辣香浓的韵味独树一帜。过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川菜与兄弟菜种交流的机会较少。
1911年的"保路运动"之后,四川与外地交往增多,川菜渐有变化。特别是在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党政要人和社会名流汇集,各地名厨也辗转来此。由于菜式的陈旧和口味的偏辣,老川菜一时适应不了新的形势。面临服务对象(主要是江浙人和京津人)的剧变,又有外地名厨竞争,自强不息的川厨"以变应变",进行革新,在不长时间内便推出一批新川菜,控制了重庆市场的主动权。
川菜革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增加大量山珍海味菜式,提高经营档次;发展小炒、小煎、干烧、干煽工艺,急火快翻,一气呵成,注重菜品的鲜嫩;清鲜醇浓并重,以清鲜为主,保持鱼香、麻辣的特色,又有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充分发掘、利用天府之国调味品的优势,使味型变化更为精细。经过这番变革,川菜更趋完美。抗战胜利后,创新川菜随着返乡的外地人的足迹向华北、东北、东南和华南传播,在一些都会相继设点,扎根开花。现今各省市川菜名店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要追溯到这一时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