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电影“深情相拥”对大家都好?(5)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凯蒂·米歇尔通过同步完成拍摄与剪辑的即时摄影技术,让电影在舞台上诞生的《朱莉小姐》《影子》《奥兰多》等;观众头戴VR设备坐在可以360度旋转的座椅上,沉浸在一桩迷案的《蛙人》;疫情期间的戏剧人坐在家里,依靠多人在线视频会议系统继续创作与排练工作的英剧《舞台剧》……影像手段的介入,在不停地推翻“第四堵墙”,打破戏剧的边界,使得戏剧的模样早就今非昔比,并且仍在变化之中。
在此方面,国内戏剧人的步伐也在向国际戏剧界靠近,只是尚没达到极致的程度。《狂飙(新版)》《深渊》等话剧,即时摄影的运用还属于局部篇章式参与,主要是为了同步呈现演员某些情境下的内心活动,缺乏整体的布局;国内打着VR旗号或其他新技术手段的沉浸式互动演出有很多,但似乎还没出现叫好叫座的代表作;王翀的《等待戈多》《鼠疫》等“云戏剧”采用了多屏联动等直播交互技术,线上演出效果褒贬不一。
不过电影手法用于戏剧创作的成功例子,国内也有不少。田沁鑫的《生死场》《青蛇》《北京法源寺》等作品,舞台时空结构尽管非常复杂却直观鲜明的一大原因,是她非常善于将时空自由转换、平行蒙太奇等电影手段融入创作。黄盈向左翼电影代表作之一《十字街头》致敬的同名话剧,则利用交叉蒙太奇手段,让历史与现实、过去与当下、表演与生活等交错并置。
与上述相比,电影导演田壮壮、张杨导演话剧,虽然帮助观众扩大了认知优秀剧本的范围,却没能让流动的电影质感扑面而来,反而暴露了他们在导演手法、调教演员、场面调度等方面的机械与笨拙,属于既没从电影中拿来,又没从戏剧里学到,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结合前面提及的戏剧导演转做电影导演的例子,种种不尽如人意的根源,或许与中国百年来的教育环境与社会氛围不断衍变有关。费穆能让电影与戏剧实现水乳交融,与他学贯中西、积淀深厚关系密切。他打小系统接受过以戏曲、诗书、国画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过程中又大量接触西方文化,不仅精通多种外语,还耗费时间与精力专门研究同为“舶来品”的电影与话剧。这样的创作者,可能早已是“可遇不可求”。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