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肖:反思虚无主义,不是尼采留下的尼采占得上风(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
为什么尼采的命运是落入伪造者之手?为什么这个在探究中把正直看得最重的心灵,让自己遭到了操纵,虽然他已提前抗议过,他说:“尤其不要把我与他人混为一谈……”“我往往被误认为别的某个人。让我免受这样的混淆,就是帮我一个大忙。”但他还说:“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都比害怕被误解更害怕被理解。”那种(不无善意地)允许一份汇编将自身强行打造为本质作品的诡计,源于何处?它源于偏见,并且首先源于这样的偏见,即声称没有一部庞大的系统化的作品,就没有伟大的哲学家。当然,福尔斯特-尼采夫人已经表明,她不能够把握这样一种思想的尺度,因为她希望这样一种思想在一部极为牢固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在她看来因其过分文学的形式而显得琐碎的书中得到表达。
仿佛尼采的思考和书写的方式在原则上还不是断片的。关于这个问题,施勒希塔写下了一些某种程度上恰当的评论:尼采拥有几乎无限丰富的精确观念,这些观念是分散的,可以严格地加以表达的,每个观念都以一种微小的有机体的方式活着。所有这些思想的十分松散的统一处在了一个秘密的整体之意图里,而那样的意图往往只对尼采一个人呈现:那是一种隐秘的、折磨人的在场。各个文本中指引文本的可以察觉的某一方向表达了这点。但由于一个“标题”的引力,这些有机体有时恰好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达成统一,并反过来把生命赋予那个更大的整体。这个过程被极为迅速地完成:仿佛是由一种过分饱和的海水的晶体化的分泌物构成,作品瞬间变为了可见的和在场的。这样的结晶化往往没有发生。如果一个计划遭到了抛弃,这不妨碍它在多年后重现,哪怕其他的作品已经使用了那曾用来预想这个作品的材料。
这便是《强力意志》的情形:它曾在《善恶的彼岸》(Par-delà le bien et le mal)的封面上得到宣告,后因生命末年的“争议”之作而遭到了抛弃。(我无论如何会在后面提出一种有关“断片书写”的完全不同的解释。)
现在,我们更好地明白了,当编纂者如此随便地取代尼采的位置,并在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用汇编的粗糙作品替换了结晶化的创造性过程时,他们在多大的程度上缺乏严谨,还有敏锐。同样,为了宣扬他的哲学,他们声称要确立一部他时刻在想,却没有时间来完成的主导作品。遗稿中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牵强附会在所难免,甚至没法辩解——除非,在我看来,有这样的情形:即尼采自己有时也屈从普遍的偏见,并且,就像是受够了断片的要求一样,当他想要自己被人更好地理解时,他似乎情不自禁地用一种更为传统的语言和一种更为体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至少他曾这样说过。并且人们也把他的话当回事。这是他的责任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