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学霸中蔓延的“空心病”,究竟是什么病?(8)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片来源于网络
换言之,现在青少年儿童、年轻人更加在意的是精神需求,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情感关注、支持和理解,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更希望能从事喜欢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将父母的人生意义强加给他们,又或者不懂得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话,孩子就很容易空练就了一身本领,但不知路在何方。
另外,这里面还有一个中间因素。很多本来就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在大学前就开始接触哲学书籍,涉猎哲学大师们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哲学本来不是坏东西。可是这些青少年往往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性格比较敏感多疑,很容易从负面的角度去理解哲学含义。最后,也就很容易对“人生的意义”持有质疑态度,甚至得出“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结论。
那既然人生没有意义,学习也就没有意义。“我干嘛还要活着,干嘛要学习?”这是很多青少年、年轻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原因之一。
所以,基于以上我们对“空心病”的理解和发现,在治疗这些患者时,除了修复他们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包括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之外,还要督促他们的父母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建立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
从这个角度上看,家庭治疗对于“空心病”是非常有必要的。只不过要在精准化地找到患者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并高效化修复的基础上进行。
而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并不能停留于表面的和气,而要孩子和父母建立高效的沟通模式,孩子愿意向父母倾诉,父母也能对孩子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甚至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徐凯文教授所认为的亲子关系“整体不错”,这是表面的、肤浅的。
而在对患者的人格、三观进行重塑,引导他们进行人生规划时,必然就要涉及“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
我们会向其解释,他们之前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是不理性、不客观的,是其大量的病理性记忆下的产物。
那什么样的人生意义才是理性而客观的?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千古年来的哲学家为了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我个人就比较认同国内著名哲学家周国平的观点:一个人如果能看到人生的全景和界限,他便能够产生一种超脱的心情。
周国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两个“我”:精神上的“大我”,以及现实中的“小我”。
“小我”日复一日为了生计而奔波,时间长了,难免会疲惫,迷茫,不知意义何在。此时,若“大我”能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引导“小我”不为当下所困,才能活得更加理性、超脱。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