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翻译化境论”:翻译不只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钱钟书“翻译化境论”:翻译不只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林纾的翻译作品资料图片
1964年6月,《文学研究集刊》发表了钱钟书近两万字题为《林纾的翻译》的长文,文章对“林译小说”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述评。钱钟书在该文中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翻译“化境”论,散发出闪亮的思想光芒。尽管他在《管锥编》与其他著述中也论及翻译,但该文自发表后,经过多年的字斟句酌与不下十次的反复修订(代表性的修订版,如1981年商务印书馆的《林纾的翻译》与2002年三联书店的《七缀集·林纾的翻译》),最终这篇两万六千余字的文章成了翻译理论的经典之作。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为数不多专论翻译的文章,系统详实,且旁涉训诂学、考据学、文章学、修辞学、文学、史学等问题,它以跨学科的视角论述翻译与古文及修辞的关系、文学研究与文学翻译及古文与文言的区别、译者的身份和地位、人品学品与学风关系等问题,这体现出钱钟书打通古今、打通中外的学术思想。

文章开篇,钱钟书以阐释许慎《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26字引领全文:“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相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把翻译所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视出来了。”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分为三个层次:一、“译”的“诱”“媒”功用;二、“译”有不可避免的“讹”(错误);三、(文学)翻译最高的境界是“化境”。此外,文章还论及的问题有:林译小说如何对原文进行“加工改造”?林译小说前后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林译小说中“古文”译法的实质是什么?林译哈葛德小说的特色有哪些?林纾为何不喜欢称呼他为译才?等等。钱钟书把这些问题嵌入三个层次的论述中,使这一译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互相阐发,相得益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