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暴风雨”主题:“唤起人们的崇高感”(6)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The Storm
评论家们热议和争论的焦点是画作主题“暴风雨”的文学来源。一派认为可追溯至公元2-3世纪希腊作家朗格斯的田园小说《达芙妮和克洛伊》,故事中两个弃婴达芙妮和克洛伊被牧羊人拉蒙收养后,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坎坷后,被亲生父母找到。两人决定结婚之际,父母却出面反对,原因是双方背景相差太大——达芙妮出身富贵之家(后来还成为“牧歌”的发明者),而克洛伊则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于是,在一个暴风雨之夜,达芙妮和克洛伊为追寻自由的爱情而私奔,到深山中举办了婚礼。另一派则认为源于18世纪法国小说家伯纳丁·德·圣皮埃尔的小说《保罗和维吉尼》,画中描绘的情侣覆盖着随风翻腾的帷幔奔跑在暴风雨中的主题,符合小说中有名且常被提及的场景:
一天,当我从山顶下来时,见到维吉尼正从花园的一端朝着屋子跑去,她以裙子遮头,为了在雨中得到庇护,同时将裙子高举过头。从远处望去,我猜想她是独自一人;但是走近要帮助她时,我看见她挽着几乎完全被相同帷幔覆盖住的保罗。他们俩在自己发明的雨伞避难设施内互相笑着。

艺术中的“暴风雨”主题:“唤起人们的崇高感”


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暴风雨》(1880),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时至今日,这一争议仍无定论。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画作中寻找蛛丝马迹,来试着探究这一谜题。画面上,考特抓住了情侣在暴风雨中奔跑的一瞬间——此际一道闪电破空而来,少年拉起少女的外裙来遮挡风雨,少女的胴体在薄纱内衣下一览无余,两人的步调和视线和谐一致,充满默契。然而,两人的表情却呈现出微妙的差异——少年莞尔一笑,少女却略显惊恐,这与二者行动的和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画面上惊人的光线和色彩的对比与衬托——包括暗色的背景和亮色的前景,暗调的男性色彩和亮调的女性色彩,粗犷的男性力量和柔细的女性力量——更加深了这一主题,或许这就是考特所要暗示的东西。依我之见,表现私奔主题的《达芙妮和克洛伊》与画作内容契合度更强,且男女私奔所包蕴的悲壮意象与暴风雨本身所展现的壮美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此,漫天的暴风雨不是莎翁笔下公爵施法的复仇,也不是贝多芬乐曲中内心的斗争,而成了人类爱情和自由的见证,这也让考特的《暴风雨》成为历史上最经典的肖像画之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