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脉|老昆明: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驿道中心(4)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云南总驿站设在昆明城东南的滇阳驿,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清代沿用,有驿马60匹、马夫30名、堡夫100名。昆明城东还有板桥驿,在东郊大板桥,为通京大道重要驿站,设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筑有堡城,配驿马40匹、马夫20名、堡夫100名。再往东则有杨林驿,位于嵩明杨林镇,为滇黔驿道重要驿站,北上可接川滇驿道,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千户所管辖,设兵丁一千余名,后改驿站,有堡夫100名。此外还有呈贡东北的七甸驿、富民东的利浪驿、安宁东的州前驿、晋城东北的晋宁驿等。
行走在昆明古驿道上的“背脚”
说起原始运输,总离不开“人背马驮”四字,以“人背”在前,可见其历史悠久。
昆明近郊农民下地做活,进城卖货,搬运粮食、草秆、柴禾、蔬菜、水果、食品等生活、生产物资,都离不开背箩。而远郊彝族、白族、苗族农民,更擅长背运,使用的是高背箩,还有背架、背索等,更利于负重爬山,进行长、短途运输。清人张咏在《云南风土记》中说:早年滇人运输物资,除了马、骡驮运,便是人背,用粗大的绳索捆紧物件,绳索末端用棕皮编织数层,如同一块厚厚的粗布,宽3寸左右,顶在前额上,又以手拄杖,伛偻而行。途中休息时则“依物而坐”。这样甚至可以搬运“大木巨石”,可见其“额力”之大,堪称超群。
清末民初,从事此业者被称为“背脚”,他们还有自己的“专业设备”:用半月形木板卡在高篾箩上,箩内装货物八九十公斤,自己穿一条长大的短裤,以方便透气,肩上系一块擦汗的帕子,脚上是自打的草鞋,三五人手持丁字形“打杵”结伴而行,那“打杵”为一种特殊的拐杖,杵脚上钉有铁钉,行走时杵地以防滑倒。由于身背重物,坐下歇息后站立困难,力不能支之时,便将打杵撑在背架下,便可随时站立休息,随时继续登山。他们胸前挂有布袋,内装炒面,饿了可以边走边吃——如此辛苦,而所获“脚力钱”甚微,糊口而已。
(文图资料参见《老昆明旧话旧照》)
来源:昆明日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