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筠:草原电影的突围与壮大(1990-1999)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郭培筠:草原电影的突围与壮大(1990-1999)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全球化的冲击、娱乐化的热潮、国内电影体制的改革无疑是横亘于内蒙古草原电影面前的三把利剑。面对从未有过的困境、挑战,以塞夫、麦丽丝为代表的草原电影创作者,深刻意识到只有努力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民族品牌,才能找到草原电影的绝处逢生之路。他们创作的历史题材“马上动作”系列影片——《骑士风云》《悲情布鲁克》《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仅使内蒙古草原电影又一次以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国内外影坛,而且也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郭培筠:草原电影的突围与壮大(1990-1999)


一、90年代草原电影的困境与机遇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电影始终遵循着国家电影体制的计划管理模式,即“影片按指标拍摄,发行统购包销,市场多级管理,收入逐级上交”①。进入90年代,伴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也拉开序幕。《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993年3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1994年348号)两份文件的颁发与实施,标志着中国电影创作特别是市场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改变:打破过去由中影公司向各制片厂财政拨款、统购包销的经营模式,改为各制片厂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挂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每年由国家统购统销5部电影、每部前期投资500万元的大好光景不复存在。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失去了资金来源,再加上人员负担过重、市场滑坡、资金匮乏、利润难创、设备老化、竞争乏力、体制不顺、机制陈旧等诸多原因,致使企业债台高筑,亏损严重。为了生存,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曾将厂内的标准放映厅及摄影棚作了抵押贷款,也曾通过拍摄娱乐片、与港台等地合作拍摄,甚至通过卖厂标的方式来维持着岌岌可危的经济窘境。针对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严重困难,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问题。为了保护自治区唯一的电影生产企业,对该厂实行了免交所得税和给予低息贷款等经济扶持。与此同时,电影厂内部也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采取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划小核算单位,分流人员,健全规章制度等项措施,增强了企业凝聚力,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