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启示录(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李庄中国营造学社大门。
▲栗峰山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旧址。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记者惠小勇、黄卧云、黄毅)8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李庄启示录》的报道。
1940年秋,一个落木萧萧、江水茫茫的季节,长江上游南岸的李庄,迎来了上万名特殊的客人。
他们是来自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社会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教育科研学术单位的学者和学子。为躲避日军的炮火,他们已经辗转多地、颠沛流离千里。在李庄,他们终于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自此时直至1946年陆续离开李庄,怀抱着科学救国、学术报国的理想,在贫病交加中,学者们在此潜心治学,坚持文化抗战,创造出一批重要的开创性学术成果,一批令人景仰的学术大师同时成长起来。
李庄镇现在已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每年有4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探究在那个特殊的艰难时期,学者们何以能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创造力,于今,仍有现实启示意义。
(小标题)往事回眸:江岸小镇成学术重镇
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流”于四川宜宾城区,顺江而下约20公里,李庄古镇临江矗立。因舟楫之利,自古以来,这里便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码头、商贸重镇和川南通往滇、黔的驿道。
明末清初,湖广一带的移民沿长江水系向四川各地迁徙,李庄成为移民的重要登岸之地,附近20多个乡镇的粮食经李庄装船,运销长江沿岸城市,同时运回食盐等分销各地。历经战乱后的李庄重现繁华,建起很多庙宇、祠堂、会馆、宅院。
1937年日本精心策划“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多地陷入战火之中。由逃难人群组成的两股迁徙洪流,一股从平津自北往南,一股自上海、南京一带由东向西,在长沙交汇之后又分别从不同的路线迁徙至西南地区。
同济大学迁徙至昆明经历了一条非常曲折困苦的线路。上海沦陷后,同济师生迁徙到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最后通过越南进入云南,直到1939年春才分批抵达昆明,行程上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