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启示录(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1940年,日军飞机对昆明的轰炸越来越密,同济大学决定再次迁徙,打算在大山环绕的四川寻找一个更为安全的地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也希望去“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得知同济欲迁川的消息后,有多名子女为中共地下党员的李庄乡绅罗南陔约请全镇名流开会,共商支持抗战、欢迎同济来李庄安顿之事。很快,李庄向同济发出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心怀为国家分忧、为民族解难,当时人口仅3000多的李庄镇,接纳了从昆明等地迁徙来的近10家教育科研学术单位的学者、师生及家属共1.2万多人。镇内各宫庙、会馆、祠堂、民间大院全部被清空,神像被请出,用以安置这些单位。全镇每一户人家,均住进了避难人员。
“九宫十八庙”成为同济大学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由湖广籍移民所建的禹王宫,为同济大学校本部所在地。张家祠堂,有两广总督张之洞手书“宏我汉京”牌匾,该处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驻,数千箱珍贵文物亦储藏于此。
李庄镇西南约5公里处的板栗坳栗峰山庄,是一处庞大的组合院落群,由张氏家族经几代人之力才建成。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安置在这里。史语所带来了从殷墟发掘的1.8万多块甲骨文龟片,20多万块陶片,以及大量的明清档案、古籍善本。
此时的李庄,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金岳霖、陶孟和、李济、凌纯声、董作宾、李方桂、劳榦……学术精英云集,群星璀璨。颠沛流离的学者学子们终于相对安定下来,教学和科研活动可以照旧如常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在李庄熊熊燃烧起来”,李庄一个历史陈列室里的图片上这样介绍。
默默无闻的“四川南溪县李庄”,变为赫赫有名的“中国李庄”,国外邮件只需写明“中国李庄”就能准确投送。李庄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一批令人景仰的学术大师也在李庄成长起来,为我国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建筑学、体质人类学等诸多现代学科的建构,做出了开拓性、奠基性贡献,梁思成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之父”,李济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李霖灿被誉为“东巴文化之父”,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凌纯声是中国民族学的开拓者、吴定良是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奠基人……
同济大学在李庄6年,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许多学生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如后来成为新中国院士的吴孟超、王守武、唐有祺、吴式枢、王守觉、卢佩章等。据不完全统计,从李庄走出去的学者、学生中,后来成为大陆和台湾地区院士的就有40多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