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启示录(6)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受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当时的李庄“物价上涨可惧”,人们的生活陷入贫困。中央研究院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史语所、社会所的学者们时常面临缺粮断炊的困境。为了生计,一向“笑傲诸侯”的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不惜打躬作揖,向地方官员央求食米,“请您不要忘记我们在山坳里尚有一些以研究为职业的朋友们,期待着食米……”
据《发现李庄》一书记载,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傅斯年每餐只能吃一盘“藤藤菜”,有时只喝稀饭,甚至卖书买粮度日。每次卖书换来的粮食,除解决自家燃眉之急外,还周济朋友。
从灯火阑珊的大都市,逃难到穷乡僻壤的李庄,生活落差极大,缺医少药、缺粮断炊、空气潮湿……疾病、贫穷、悲伤没有击倒李庄的学者们,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守学术象牙塔,甘于清贫、淡泊名利地做学问、搞研究。每个学者都怀揣着自己的学术梦想,梦想吸引着他们在寂寞的学术人生中顽强前行。
在李庄板栗坳戏楼上的一张大门板上,董作宾沉浸在甲骨的梳理和研究中,焚膏继晷,在千头万绪中重建殷商时代的历史。他利用有年历根据的甲骨文,把商代晚期200多年的历史轮廓扎扎实实重建起来,耗费其多年心血的《殷历谱》1945年在李庄出版,这是一部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居延汉简研究是国际汉学界瞩目的重大科研课题,劳榦在李庄的农舍里默默工作了三四年,最后独立完成了居延汉简的全部整理和考释,并发表了20多篇居延汉简的研究论文,他的《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两部巨著相继在李庄出版,《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进一步扩大了汉简的研究领域。
据《发现李庄》一书记载,劳榦的母亲劳婆婆死于水肿,在李庄板栗坳,劳榦哭哑了喉咙。“居延汉简研究,也是盛开在血泪之中的花。”
(小标题)启示三:站在学术前沿,取得国际瞩目成果
1943年,英国学者李约瑟来到李庄,为同济大学师生作了科学演讲。他同多年前在比利时相识的老友童第周教授,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令他惊讶的是,童教授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所做的研究,“与地球另一端的权威霍尔特弗莱德博士的最新观点不谋而合”!
童第周曾赴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学,做过达克教授的助手。1934年回国,后辗转来到李庄同济大学生物系任教,在缺乏起码的仪器的条件下从事科研工作。尽管他和夫人叶毓芬在李庄的时间不长,但意义不凡。
一次在镇上路过时,他发现旧货店里居然有一架旧显微镜,靠东拼西凑借钱买下这个“宝贝”。没有电源,童第周想了个“自然照明”的办法,晴天利用烈日阳光、雪天利用雪地反光当光源,开始实验,发表的一篇篇高质量论文,引起国外生物学界的关注。李约瑟在日记中写道:“英国科学访华使团非常荣幸地将童氏夫妇的科研报告交由西方科学杂志发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