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春——之我精神导论-探索篇-之我论(6)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有句成语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国志·魏·李康《运命论》有这样一段:“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现实生活里,因为一个不经意眼神、一个不经意举止而大打出手的比比皆是,就莫说“木秀于林”了。
恨的产生并不是完全源于通俗意义上的嫉妒,其根源在于之我面对外界的接触与刺激,有时需要用恨的情愫来抚慰其脆弱,让之我能够保持若明若暗的平衡。如果之我反应得太“亮”了,就会出现过激行为或意外事态。人啊,只要走出家门,在人人之间哪怕随便一瞥,都会有恨溢出,恨是之我的保护液!即便人在家里,事实上也是爱恨交集的。针对此恨,人其实不需要刻意去回避,关键在于拿捏好尺度。另外,对于所谓恨也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待。就是说,一个人与别人、与周边事物、与自己过往以及想法等等进行内心比较,并着意在比较中获得优势,由此也向之我传导或传染,进而实现所谓“征服性肯定”,类似中国人常讲的所谓阿Q。
需要强调,恨是与生俱来的,是之我面对外界的一种生存本能,是对另个之我(人类与非人类)及外界事物的一种本能性排斥。通过恨,之我或许能够燃起点火苗;通过恨,之我对外宣示了存在。在大众及世俗层面,之我的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误导人走向反社会、反人类的叛逆歧途。另者,世俗的恨及后天熏陶,这些思维层级的精神性东西,会影响之我、误导之我,进而使之我的对外排斥增强或放大,让之我流连于恨之中。之我如果长期或持续为恨包裹,之我就会变态扭曲,进而与思维发生短路,任由思维所积蓄的激进和冒失付诸行动。(参见:<之我的短路>)
之我之歌
我释义——英文:I,普通话拼音:wǒ 表示自己。佛学用意——我:主宰的意思。佛教说我们通常所执著的我是假我,因为这个我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没有我存在。话说,林夕为香港乐坛填词人,由他作词、张国荣作曲创作了国语版、粤语版两首《我》字歌,从内涵和韵味看可谓之我之歌、惟妙惟肖。
歌一唱道: 歌二唱道:
I am what I am I am what I am
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 我是我 多么特别的我
快乐是 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 多庆幸 大地有不只一种足印
最荣幸是 谁都是造物的光荣 神做世人 种种色色都有他公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