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许倬云:《西周史增订版》(4)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显然他们发展的任务,姜姓往南走,姬姓往北走。所以,齐国的姜姓,有不少地方是往南走的开展,进入江苏北部,徐、舒一带,遂成姜姓的开展空间。齐国后来是直接和南方巨强,吴、舒不断纠结,反映周初东封,齐国获得的空间,即是担任南进的主力军。
上述周人东封,这些在南线的开发上面,并不是只是为了姬姓族独大;东南的金、铜,以及后世的金属,铁,不论姬、姜,都是重要资源。江、湖、山、泽丰富的材木、与东南沿海的鱼、盐,都是黄土中原生活只所依仗。如此格局,中原腹地北取草原的牲口皮毛,南取金属、材木、鱼盐,当时中国的区间资源的供求转输,俨然已经建构为华夏生活圈的大格局。
这个宏大的格局,从今天的关陇一带,往东开展,散为扇形,一翼从齐国开展南下,一翼从鲁国开展北上。从陕西的北部,直到河北渤海、黄海、东海之滨,这一广大地区,由傅斯年先生所称的周东封与商移民,组织西周封建网络的农业城市群。这些农业封邑向北推动,互相支援,同化了、也接纳了北方牧人族群。这些族群包括,商代曾经很盛的鬼方,到了西周叫做槐氏,也就是「怀姓九宗」的怀,以及后来在晋国发展霸业历史上很重要的各种戎氏,这些戎人,在「坝上」一溜山谷,正如林沄提示,兼顾农、牧,遂为农牧转换混合型,发挥了彼此交流和互相共存的媒介。(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14期,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先秦北方诸国开始筑长城,秦一中国,连结为「万里长城」:「长城线」能够存在,是南方的农耕族群,以自己城市筑墙的经验,构成了一条连续布防线,从大同到太原,渔阳,至今的北京,这一条线连续不断。 这一防线界定了中国农地和牧地的缓冲地带,既是南北的界划,也是南北的交集:既有战争和冲突,也有贸易和交流,长期如此纠缠,终于由模糊,而逐渐融合。这个宏大的格局,终于界定了中国的北方文化的刚强坚毅。
南方的发展模式,可能是人群的移动:西周时代,姜姓基地在偏于巴蜀的一面,向南开展发乃是顺路,由此南进汉水流域上游,逐步往南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寻找铜矿。 春秋时代的「吉金」,不外铜合金的铸品及其有关矿石,湖北的铜矿相当开发,到了战国的时候开发地更多。湖北的铜绿山矿,古人相当早就开采了。到今天,这一带还是铜、煤、等铜合金成分的金属都有的地区,古代没有用到很多稀有金属,但铜矿和锡矿是很重要的。这个向南寻找「南金」的动机,是他们继续不断试探,往南、往东,还西进入川,更深入中国的大西南,所谓「南中」,亦即由此打开了整个南方的南大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