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许倬云:《西周史增订版》(9)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根据周人自己的记载,他们的先人曾经进出于农耕与游牧之间。他们本来是农耕文明,陷入戎狄,然后又回复到农耕。这一往复过程,既可以是人群从甲地到乙地的移动,无妨称之为大迁移(Exodus)。也可以解释为,气候变化使得同一地区的文明共同体,不能不因应气候变化,有所调节,才呈现了周人自己的记忆中,从农耕陷入游牧,又回复于农耕的往复过程。从朱开沟南北来看,从鄂尔多斯到陕北,也确实反映如此相当普遍的气候变化。也在这个意义上,周人的集体记忆和考古遗址呈现的现象,乃是彼此印证的。
另一方面,旧大陆的人类历史上,在距今四千年前,欧亚大陆交界处,出现了一波又一波骑马战斗民族的移动。他们从高加索、阿尔泰高纬度的地方,向南移动。有的直往南冲,冲入印度,一波一波进入印度。也有一些,向西进展,一波一波进入欧洲。进入欧洲的途径,可以直接往西,也可以在巴尔干一带折而向南,转入地中海。后者的转折方向,似乎比直接往西的大方向上,呈现其特色:经历多次移动,时间略晚,构成在海湾谷底的城邦。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后果是,地中海海东一带,出现了希腊文明以前的族群移动,而希腊文明随之开始呈现于世界历史上。终于因为这一群海上战斗民族移动的特色,他们建构了欧洲文明的底盘。
上述两拨从欧亚交界处移动的族群移动:地中海海东一条路,以及波斯湾口另一条路:这两条途径的中间就是今天的中东地区,那里是世界古代文明中最重要的一环。两河文明由此发展起来。从这一现象看来,欧亚交界处,从北往南,屡次不断战斗民族的移动,对中东世界,以及后来的西方世界,都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轨迹。
以此作为比较,我以为,西周的出现,也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大的转折。殷商的时代那个巨大的文明体,是在中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而成为一连串的农村,没有后世欧洲和两河地区城邦现象,而是一串串稍有防卫土壁的农耕群落。这种的结构,农村群内的主、从关系,也就是殷商集团,甚至传统历史,更早时期「夏代「的基础,也就是从新石器时代转变到青铜时代的早期文明,它从来没有过城邦文明那样的巨大的内部经济差异。
上面说到,东亚地区、欧亚交界地区,以及两河地区与左右两条移动带,这三个地区发生的变化,基本上都是距今四千年前。它与其后的族群移动,有重大的相关性。总结一句话,距今四千年前的气候变化,在各地的冲击,造成了不同的后果。然而其冲击的出现,却在各地都影响新的文明发展阶段。由此看来,世界历史无论在何处,都有「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效应。人类活动的世界性,竟可能早在此时,其讯息已有透露。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