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警暴:“弗洛伊德之死”的法国镜像与义愤之外的复杂面向(6)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法国里尔,警察在示威游行现场警戒。
法式警暴:反恐、种族、黄马甲、极右的纠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和“弗洛伊德之死”折射出的美国种族难题一样,法国的警察暴力问题背后,同样是多重社会问题的沉淀。
法国正式的警察暴力数据从2017年才开始统计,但自从第五共和建立之后,相关事件其实一直备受指摘,最典型的是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的1961年10月17日,巴黎警方对抗议宵禁法令的阿尔及利亚侨民进行血腥镇压,死亡人数迄今仍无定论,根据不同口径约在40-300人之间。此后,“警察暴力”的指责一直存在,尤其从198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标志性的警暴致死事件。
长期以来,法国的警察暴力现象往往同种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仇恨》和《悲惨世界》两部电影,都自然而然地在这一框架下展开;前述“舒维阿之死”和“特拉奥雷之死”中,当事人都是少数族裔;2017年引发骚乱的“黑人青年戴奥(Theo)被警棍捅至肛裂”事件,同样也是少数族裔。而法国警察日常临检对象中,北非裔和非裔青少年比例畸高,更是外界诟病的话题。
然而,即便是“选择性临检”的批评者,也很难从平等原则出发,要求警方一视同仁,对怀疑对象按照其族裔占总人口比例来均衡分配。因为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由于宗教、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这两个族裔中的成员趋于激进化的风险要明显高于其他族群。在近年来法国频繁遭受恐怖袭击的背景下,警方的力量投入无疑会压倒性地侧重于他们眼中的高风险人群,外界诟病归诟病,却很难拿出可行的替代性方案——尽管从微观层面来看,粗暴且过当的暴力措施,反而会加剧反体制、反社会的极端倾向。
而2018年底爆发的“黄马甲”社会运动,则一时间大大超越了传统的族裔界限,将警察暴力话题前所未有地带入到公众舆论的聚光灯下。一方面,运动本身的“去中心化”特质,导致警方无法像此前应对工会运动一样找到明确的对话者和博弈者,加上运动初期声势浩大、伴以示威过程中时常出现的暴力,使得法国警方大量使用LBD球弹枪,这种武器虽然是非致命性的,警方也有标准操作规程(尤其是禁止瞄准头部),但近距离使用仍然可能对示威者造成失明或断肢等严重伤害、甚至丧命。2018年之后。LBD球弹枪俨然成为“警察暴力”无可争议的标志。
另一方面,随着今年来法国警务改革和预算吃紧,警察工作压力加大,“生无可恋”频频自杀俨然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话题。而从警力配置上,传统警察的管控社会冲突职能被淡化,类似“反犯罪大队”(BAC)等专业性单位越来越多地作为镇压工具介入到社会冲突当中,同时也更倾向于采取“果断”措施来震慑对方,而不是管控并化解冲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