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乐队的夏天》中的争议,我这么看(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回到节目中,邓柯对于音乐需要“起承转合”的表述就是一种典型的“欣赏范式”。对于这点,当场的皇后皮箱主唱就有点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听流行歌的思维而已”。
那么什么是“起承转合”?用邓柯自己的话来说:
先说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情绪层次与变化的套路,大家理解成小学写作文的「起因 - 经过 - 高潮 - 结局」,对事情描写要张驰有度,要有情绪对比,这样才好看,否则就是流水帐。歌也是一样,要在主歌部分铺垫情绪,副歌部分(尤其是 hook)抒发情感。不仅是歌词和旋律,配器(以及舞台表现)也要作出相应的体现。 套路之所以成为套路,是因为这种方式好用,表达效果好,这么写了大家一听就明白,容易产生共鸣。 那么不按照起承转合这种方式来创作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有突破才能有创新嘛。各种意识流写作、后现代戏剧、先锋音乐不都是在突破既有的表达体系。「好」与「不好」暂且不讨论,至少这种创作角度和艺术语汇通常是更抽象、更艺术的,更「高级」。
邓柯老师这里的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他认为“起承转合”是音乐创作的一种最基本的“范式”,并且这种范式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的音乐、诗歌、文学乃至戏剧影视等艺术样式里。简单地说,凡是与时间有关的艺术几乎都会受到“起承转合”范式的影响和制约。
那么“起承转合”是不是必要的?邓柯自己也说到了,并不是必要的,很多后现代艺术都是在试图打破“起承转合”的范式,与之相比,痛仰的《我愿意》还算不上特别“颠覆”、“另类”,只是稍微那么“任性”了一下下。
但同时,邓柯又认为,在这么一档以普及乐队现场秀为宗旨的音乐综艺里,尊重“起承转合”的欣赏范式是必要的:
但高级同时也以为着更高的阅读门槛,以及更高的表达误读率(听众更不容易搞懂创作者像表达什么)。具体到流行音乐(广义上),尤其是面向大众的音乐综艺/比赛上,过于高级的作品容易让听众产生陌生感。同时这些综艺(尤其是乐夏)又是要求观众当场投票的,那么假如观众在乐队表演这首歌的时候没有 get 到情绪点,那 TA 可能就不会给乐队投票。就算事后回味过来了,也没机会投了。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乐队不会比赛」。比赛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实力要强以外,比赛技巧也是必要的(就像考托福雅思,除了自身英语能力,应试技巧也很重要)。这些乐队没怎么经过大型综艺的洗礼(乐队的夏天算是第一个正经的火了的乐队节目),当然会有一些参赛经验上的不足啦(这非但不是缺点反而会显得很真实,比这些年专攻音乐综艺的改编老油条们可爱多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