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乐队的夏天》中的争议,我这么看(5)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我在看现在的综艺评论时,发现有种不太好的现象,就是网上的评论经常指责现场观众不会投票,欣赏水平不行,尤其是一些“高级”的,有“逼格”的作品。无论是之前的《歌手》,还是现在的《乐队的夏天》都不乏这种声音。
我想指出一点,就是很多不太听现场音乐的乐迷都不太了解现场音乐和经过后期处理的音乐(无论是唱片还是综艺)的区别。这种区别并不仅仅依赖于器材的好坏(比如用什么播放器或者耳机音响),而在于经过剪辑、处理的音乐,它不可避免的经过了“他人思维”的干扰,而很多观众在回头来回味音乐的时候,很难分辨出哪些是自己的直接感受,哪些是别人“植入”的。
当然,现场的音效也会经过处理。但是,当你在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声场中,最直观的感受往往是最直接、最本能的冲击。摇滚乐为什么在现场有如此大的冲击力,原因就在于它能唤起这种音乐的本能力量。这就是崔健说过的,摇滚乐首先是生理的。
但同时,也并不是说本能刺激就是现场观众的唯一感受。乐手的表演,周围人群的互动,灯光舞台等都是感受的有效来源。而在屏幕前的观众就不是这样了,且不谈声音信号的损失问题,从视觉来讲,现场观众其实能看到的就是一个角度(哪怕有LED大屏,那上面的画面也很无聊)。而屏幕前的观众呢?一会儿一个远景,一会儿一个特写,一会儿看乐手,一会观众,一会又到评委老师的表情包,这一方面提升了信息量,另一方面,同样也是一种“干扰”,甚至“误导”。
不否认,一个有经验的乐迷无论在现场还是屏幕前都能听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吉他手的这个音契合了歌曲的哪个点”、“啊呀这个和弦趴了某个经典乐队live的某个套子”、“这个声音效果是用这个效果器和那个合成器的哪个音色做出来的”等等,他们的反应也许会比普通乐迷快好多。
但,这又回到了刚才我们所说的“范式”问题。拿吃饭来做比方,比如我想吃火锅,可以去海底捞,想吃披萨可以去必胜客,想什么都吃一点可以去大排档。在我走进一家店的时候,基本对“要吃什么”都有了一个“预期”。
那么,排除类型问题,对任何一家饭店的基本要求,我想无非是两个,一是“吃饱”,二是“味道好”。其中,“吃饱”是第一位的,“味道好”还要在其次。这里的“吃饱”就相当于“情绪”。
要知道,我们大多数的音乐听众都是普通人,平时活的都有些“憋屈”。尤其是当下,996,房贷,孩子上学,老人养老,一大堆问题压在身上,一个普通人从日常工作中退下来的时候听点音乐,我想他第一需要的是什么呢?无非是让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让疲惫的身心得到舒缓。这种需求甚至比“审美”更来得更迫切和重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