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乐队的夏天》中的争议,我这么看(7)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话又说回来,这次《乐夏》上表演的各支乐队,从风格上并没有真正出新和出奇的东西,无论摇滚,民谣,电子,嘻哈,还是放克,爵士,雷鬼,布鲁斯,这都是西方已发展了至少几十年的东西。即便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复杂的编配和混搭所得出的有新鲜体验感的混合/拼贴产物,如果花时间分解一下还是能看到各种原始的底色,所谓“新”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新。
三,音乐人和受众应该放下彼此的心结。要知道,无论什么年代,“雅”都是不能和“俗”去拼受众面和基本数量的。但是,也不妨碍我们去提高音乐的整体水平和底线。音乐人应该意识到,大众品味随着行业发展提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大众品味在一定阶段发生倒退也同样可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后果。文化品味的提升是需要时间和关注度的,恰恰在996成为一种普遍提倡的文化的前提下,时间和关注度是最宝贵的资源。资本主义文化生产体系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导向庸俗会同时发生,这正是我们需要去习惯和包容的,不能一边靠这个体系赚了钱,一边又埋怨它把你的听众带走了。需要想的是,为什么他们会去别人那里?
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行业本位思维。到了今天,我们会发现,越是发展不得力的领域,这个问题越是明显。
什么叫行业本位,通俗的说就是“我不在意客户说什么,我更在意同行说什么”。
简单说就是,哪怕客户不爱听我的音乐都无所谓,我只在乎我同行的评价。这有点类似学术界的“同行评议”。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术成果首先是面向专业,其次才是面向大众的。而音乐产品本来就是直接面向大众的,为什么有些音乐人却表现得不在乎呢?
这首先来源于“靠圈子吃饭”的思维惯性。行业有行业的行规,而对于一个普通的从业者来讲,哪怕他不为大众所接受,起码也要被行业所接受,因为个人是无法与行业有议价能力的。那么如果这个行业在某个时间段内树立了某种“行业正确”的思维,哪怕这个人心有腹诽,也无从反抗。大众可以抛弃某个人,却无法抛弃整个圈子,因此对于个体从业者来讲,还是圈子更重要。
其次,受众分化也加剧了行业本位。大圈子里还有小圈子,比如某个乐队在《乐队的夏天》上没有好名次,不代表他在自己的圈子里仍然能获得热捧和好评。加上鄙视链的存在,往往有时候音乐人反而会追求一种“不受待见”、“被排斥”的状态,因为这更深地拥抱了“小圈子”,巩固了自己的“基本盘”。
因此,这次《乐队的夏天》上的争议,从乐队群众口一词的支持和乐迷的“质疑”来看,当然这里面肯定有剪辑的效果,但乐队本身受“行业思维”的桎梏也不容小觑。我甚至相信痛仰的表现也有这种影响,他们不能表现得“太在乎”,太“答题思维”,否则对乐队这个群体来说就是不好的示范了。而台下的乐队的嘀咕声,在我看来也未必没有表态的意思,因为他们当然知道自己的声音会被麦克录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