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电影:那尽是伤痕的青春(4)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与此同时,村上的反战态度,还通过人物的有声诉说得以体现。《哈纳莱伊湾》中,岛屿上处理孩子后事的当地警察,用自己叔叔1952年死于战争的事实劝说女主人公:“人在战争中丧命,为什么?因为愤怒与憎恨,来自对立双方的愤怒与憎恨。”影片中身为旅馆主人的父亲参加伊拉克战争并死在战场上的事实,也间接揭示了战争对生者带来的心理伤害。在短片《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中,男主人公想象自己和真命女孩的幸福“有点像是在和平年代回忆战争”。在以二战为背景的《托尼瀑谷》中,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虽被刻意地制造出距离感,但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40年代珍珠港战役、战后被美国占领、60年代学生运动到80年代消费社会的“昭和时代”印象皆在故事中隐隐而现,呼之欲出,其寡淡、简洁的基调更是衬出战时和战后社会的混乱,以及日本人在国外生活的颓废、孤独与丧失感。
除此之外,《哈纳莱伊湾》中曾经驻扎过日本岩国基地的美国大兵对日本人的歧视、《挪威的森林》中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物化、《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中地震所带来的身体伤害及精神创伤、《燃烧》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歧视、《驾驶我的车》后半部出现的与“3·11”东日本大地震相关的对话,都是村上电影中的重要社会表征。
一方面,村上电影用无声的标语向观众展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又借诸如《燃烧》中女主人公的直言“没有一个国家是能为女人着想的”,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根深蒂固的女性歧视问题。用这种无声和有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种社会情景化或语境化过程中生产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对话关系。
撕裂的世界 “青春”的剧场
村上的作品,看似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社会问题,实则一方面警示着日本当下的右倾化倾向,一方面以唤醒往昔岁月的方式,来疗愈泡沫经济破灭后,尤其是“平成不况”背景下,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疲惫不堪的青年一代。
在电影的时空建构上,大多数影片都以主人公“逃离”城市、回归故乡的方式进行演绎。《且听风吟》的主人公从东京的大学回到神户故乡,《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从东京回到了代表日本文化传统的京都,《燃烧》的主人公穿梭于大城市与自己的农场,《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的主人公则是经历了从32岁到十几岁少年的时间穿越。战后超速发展的经济给日本带来了物质富足,却导致了在日本大城市中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坏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虽然经历了“反安保”运动和“全共斗”运动,年轻人也未能改变社会现实。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