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敌人不是火焰而是遗忘(4)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普克纳认为我们正站在第二次文学大爆发的边缘(第一次发生在古希腊时代),但从中能否产生新的史诗或经典呢?他并没有妄下结论。
众所周知,互联网所引发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场范式革命。考诸文本与媒介的关系,以前是文本大于或等于媒介,现在是媒介大于文本;以前是文本塑造世界,现在是媒介塑造世界;以前媒介是人的延伸,现在人成了媒介的延伸。正如德国媒介学家弗里德里克·基特勒在《留声机·电影·打字机》一书中说的:“媒介决定了我们的境况。”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文本的样子的确是很难想象的,他们或许从电影和游戏中产生,但这已经超出《文字的力量》这本书的范围了。
一方面,计算机是对人脑最有力的外化,但也给人类的自然记忆带来深刻的改变;另一方面,互联网为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打开了无限的空间,却无法保证文本生命的持久性。作者问道:未来的考古学家能够发掘出我们时代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吗?数码文本很容易因为代码形式的转换或一次网络灾难变成一堆乱码甚至被永久删除,但书本和石经还在那里。“三体”科幻小说中的地球守墓人罗辑也说过,保存历史最好的方法是“把字刻在石头上”。
由此看来,《汉穆拉比法典》和熹平石经等铭刻在石碑上的文本看似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却比当下的数字存储更可靠。做这种比较并不是为了分辨媒介的优劣,而是提醒我们:“文学史最重要的一个教训是,唯一能保证文学存续的是持续使用它:一部文本需要保持它与其他事物的足够的相关性,被每一代人翻译、抄写、转码和阅读,从而超越时间持续存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能保证文学的未来。”文字的敌人不是火焰,而是遗忘。而无论是以书籍为载体的“植物记忆”(埃科语),还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芯片记忆,都代替不了以大脑为载体的血肉记忆。麦克卢汉的确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但别忘了还有更关键的后半句:“或自我截除。”使文本代代相传和生生不息的终极媒介还是我们自己。
来源:解放日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