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何以至此?(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新谣时期”的许环良(左下)和巫启贤(右上)
随后,新马音乐人逐渐参与到全球华语唱片工业的链条中。1990年,新加坡音乐人Dick Lee参与创作和录制的专辑《野花》(林忆莲),给行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代,巫启贤、陈洁仪、无印良品和许美静的歌曲先后在港台和内地走红,而许美静的幕后操盘手是当年在“新谣运动”中跟巫启贤一起组过团的陈佳明。
21世纪前后,“新马歌手”蜂拥而至,新加坡有孙燕姿、林俊杰、蔡健雅、阿杜等,马来西亚有曹格、梁静茹、戴佩妮等,“新马歌手”的影响力达到历史巅峰,至此,“华语乐坛”的说法也获得了全面的认可。
如果非要给“华语乐坛”划出一条分水岭,或许是孙燕姿打败周杰伦获得金曲奖最佳新人那一年。在此之前,“华语乐坛”更像是“港台乐坛”,在此之后,“华语乐坛”就更像是“华语乐坛”了。

华语乐坛,何以至此?


华语乐坛分工,内地曾只管“接盘”


“华语乐坛”这个概念的落地生根,是华语唱片业全球化专业分工的结果。
随着全球华人市场的跨区域联动加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音乐人影响力越来越大,“华语”一词所蕴含的全球性华人音乐市场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
2004年,《中国新闻周刊》刊发了一篇李宗盛的专访,标题是《李宗盛谈华语乐坛流水线:新马制作 台湾秀场 内地接盘》。

华语乐坛,何以至此?


一个标题就勾勒出了当时华语乐坛的产业链条轮廓:内容制作在新马、传播靠台湾的综艺节目舞台、消费市场则主要在幅员辽阔的内地。
传统唱片业传统唱片业遵循的是“古腾堡经济”模式:大规模投资、专业化分工、大众化消费。
如果说1980年代之前的港台音乐,以本土生产和消费为主,之后,海外巨头的入场,借助全球化分工和分销,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成为大势所趋。而分包性价比最高的“新马”成为不少唱片公司的选择,这也推动了新马当地唱片业的发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