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何以至此?(4)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新谣运动”中走出来的许环良,1986年参与创办了海蝶唱片,李偲菘和李伟菘兄弟则在1990年代初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这些曾经徘徊在华语乐坛边缘的小团队,慢慢地接近华语音乐市场的核心,并最终孕育出了孙燕姿和林俊杰这样的巨星。
在李宗盛看来,19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台湾的唱片业,越来越依赖“外包”,自身的内容出产能力越来越弱。“表面上看,台湾的流行音乐产业依然风光无限,还在扮演火车头的角色,但实际上有大量的内容资源、人才的产地都不在台湾了,只不过最后到这个地方来使他们发亮。”(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内地歌手也想借助台湾的秀场来发亮,但最终真正发亮的只有那英。
在那个年代,相比中国港台和新马,在华语乐坛的产业链中,内地市场处于较弱势的角色。由于流行音乐产业起步较晚,又没有像新马那样享受过“分包”的红利,内地市场更多是在自己摸索,同时也高度依赖港台经验。
199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市场里较成功的案例,不少都有港台人士的身影,比如张培仁操刀的“魔岩三杰”,背后有滚石支持,而曾经推火“校园民谣“的“大地唱片”和曾经推出郑钧和小柯的“红星音乐生产社”都是港人创办。

华语乐坛,何以至此?


除此之外,内地本土唱片业发展远谈不上成熟,尽管偶尔也会有一些像亮点,但市场基本被港台艺人主导,也就是李宗盛所说的“接盘”。
然而,发展到1990年代末,留给内地完善唱片业体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很快,新技术和新渠道将吞噬一切。

传统唱片业最后的战役


2000年,周杰伦出道,才华横溢的他,一火就是20年,但同时也掩盖了唱片业存在的问题。
在大众眼里,21世纪前五年是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年代,但在业内眼里,那是唱片业崩盘的开始。
张信哲曾回忆说:“我非常灰心的是2000年那段时间。我还在索尼,两年换了4个team,一首歌都没录出来。公司也在不断合并、重组。整个产业乱了,原来有规律的世界崩塌了。(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资深媒体人马世芳的说法是:“台湾唱片工业的毁灭大概是2001、2002年,MP3是一个事,但是唱片工业本来体质的弱点,因为MP3也就浮现出来。”(摘自《青年BLEU & BOOK》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