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李成“仰画飞檐”新解——兼谈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形式语言》(1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图6南宋 马远《踏歌图》

华强《李成“仰画飞檐”新解——兼谈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形式语言》


图7 南宋 马远《踏歌图》 局部
(马远画中的楼阁在视平线以下,却也是“仰画飞檐”,“见其榱桷”,可以看出表现的是这类建筑的样式特点及常象、常态,与透视没有关系。)
关于“仰画飞檐”,不少人都提到过敦煌、榆林壁画中也有“仰画飞檐”,认为与李成的“仰画飞檐”是相同的,其实并不相同,稍加比对即可看出两者的区别。图8、9敦煌、榆林壁画的“仰画飞檐”用的虽是“鱼骨”透视法,不是焦点几何透视法,但建筑物透视基本准确,画中物体除人物外都是近大远小,空间的形态是静态的三维空间,明显是受西方写实绘画焦点透视的影响。但图中的人物比例却不是透视比例,人物大小比例没有依据透视规律,而是依据尊卑确定,是伦理比例。这种在三维空间中用伦理比例表现人物尊卑大小的情况,仅在敦煌、榆林壁画中出现,极其罕见,在中国其它人物画中从未见到。敦煌壁画中的建筑画法多样,并不都是“鱼骨”和焦点透视法,图10、11这与敦煌壁画地处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汇处有关,壁画都是民间画工所画,画工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中原,有的来自西域等地,各种观念杂陈、交集,自然形式多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画工们除有伦理比例观念外,并没有重常形、常象、常理的分类比例的观念。因为重常形、常象、常理的分类比例是排斥焦点透视的,不可能在在三维空间中存在。而李成及古代山水画家“仰画飞檐”的建筑,建筑并没有因仰视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变形,破坏画面整体的和谐与秩序。这是因为李成及古代画家确实没有采用透视之法,而是把近、中、远及高低处的亭馆楼塔与山水景物一样,都整合统一设定在以平视为主的视域内,整合的视域比人生理的平视视域范围要广阔多,山水景物向上下、左右的扩展、绵延,也都保持这种平视的视域,平视视域中的景物平稳中正,不歪不斜,符合物象的常形、常象、常态。同时,古代画家并没有回避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画家们也注意到了近大远小对空间表现的作用并灵活运用,但画中的近大远小,不是焦点透视三维静态空间中的近大远小,而是依据物象的常形、常象、常理,依据“丈尺分寸,约有常程”的分类比例,伦理比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