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亿老人,正在失去声音(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一旦进入嘈杂环境,问题就会更加严峻:到处都是声音,但你无法获得信息——是谁在说话?说了什么?和我有关吗?在“听觉模拟室”的公交环境下,我只能根据经验在公交播报“__人卡”“请您_____随身____准备__车”时自动将意思补全,但当我想要下车,我却听不清现在播报的是什么站点。
根据国家标准, 中度以上听损已经属于听力残疾。仅根据2017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患有中度以上听力损失的老年人数超过5000万。根据当前社会老龄化的发展状况,这显示是一个最保守的估计。
这些体验和数据让我很茫然。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我并未遇到哪位老人(包括亲人)严肃地表达他们听不清。老人们可能随身携带老花镜,会拄拐杖、坐轮椅,但很少有人佩戴助听器。
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教师、听力学实验室负责人赵航告诉我: “这是因为听力障碍是一件非常隐形的事。”
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不一样。视力障碍发生后,人马上就会意识到,也能表达清楚,比如看到什么程度、哪块视野缺失,互联网产品对老年人的关怀也往往从“大字版”开始。但听力损失很难说出来,大脑接触的信号和外界声音之间的差距,连进行听觉实验的研究者都很难准确形容,更别说是许多普通的老年患者。
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听力下降通常是长期的,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温水煮青蛙”。家人们最开始没有重视,过了很久才感觉到老人的沟通能力下降、抗拒外出和社交,而在这一阶段,听力问题很可能积重难返。
数据也在证实这一点,我国65岁以上老人在过去一年接受过听力检测的仅为8%,而老年人听力损失的实际干预率仅占6.5%。也就是说,100个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中,只有8个人会去进行听力检查,只有不到7个人会选择佩戴助听器。
老年人的听力问题变成了“灯下黑”——它每天都在发生,但人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为什么要定期做听力筛查,让年轻人体验老人的听损感受,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听力损失是一种长期下降且隐形性很强的高发障碍。老年人的听力问题,亟需一个面对面解决和干预的方案。” 赵航说。
解决不了的问题
老年人的听力筛查困难在哪里?哪些工具可以提供切实的帮助?如何探索面对面解决和干预的方案? 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深圳蛇口街道的东角头社区。
蛇口街道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是身经百战的“试验田”,也是银发科技实验室AI助听项目的线下试点社区之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