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所构建的世界你读懂了多少?(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后来,他听到铁锹的声音,以为是工人在开挖壕沟(其实魔鬼在为他掘墓),于是对自己这一重大工程的成功感到极大的满足。而就在他得到满足的时候,浮士德便如他与魔鬼订立的赌约那样倒地而死,生命在事业的悲剧中画上了句号。
02.
《浮士德》与黑格尔哲学
高老师告诉我们,《浮士德》的故事内容其实主要谈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浮士德本身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另一个则是如何评价他的人生经历。
歌德将这两个问题转换成了故事中的两个赌局,而对这两个赌局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对于《浮士德》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在梳理这两个赌局的过程中,高全喜老师发现了《浮士德》与黑格尔哲学之间存在着的相关性。这一发现,来自于高全喜老师在写作博士论文《自我意识论》时得到的灵感。
高老师认为,无论是歌德的《浮士德》、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还是贝多芬的三、五、九交响曲,都是「统一的人类精神」在德国古典哲学、诗歌和音乐中的绝佳体现,它们都反映着相似的精神内涵。而诗剧《浮士德》的情节安排和巧妙构思又体现出了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似的「问题意识」。
沿着这一思路,高老师将将浮士德这一人物形象放到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背景当中,并将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凝结成了这本《浮士德精神》专著。
这本书不仅在内在结构和意义方面描绘出「浮士德精神」的全貌,更挖掘了其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使浮士德身上所具有的「无限的自我」和不断寻求创造的精神,更加丰富、多元起来。
以高全喜老师之见,歌德的《浮士德》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都显示出一种「统一的人类精神」,而在18世纪末的德国,这种精神演化成为独特的「德国精神」,并打上了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烙印。
不过,他们的表现方式并不相同。黑格尔将自我意识以一种哲学概念的形式,通过哲学话语写在了《精神现象学》中;歌德则是通过写作长篇诗作,透过史诗般的诗句将其对自我意识的思考渗透出来。
造成他们表达方式不同的原因,在于对美的不同理解。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