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所构建的世界你读懂了多少?(4)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1832年德语版《浮士德》封面
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美的理念是一种「三段论形式的表述,是典型形象」,而《浮士德》中体现出的美不是「典型性」,而是「关照」,是:
「凝视与倾听所敞亮和奏鸣的精神之阳光和传道之声响……是永恒之光的荡漾,这声响和光亮所构成的精神的透明性是关照之美的核心。」
歌德笔下真正的美不是一种纯粹理性运动的产物,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人文关怀。
《浮士德精神》一书,就在将其中隐含的「自我意识」与和谐统一的美剥离出来的同时,再现了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并从「自我意识」出发,对浮士德的人生经历给予了全新的评价。
03.
人类精神的绝妙写真
《浮士德》的结局看似是魔鬼取得了胜利,可高老师却提醒我们,诗剧中埋藏着两个意味深长的隐秘结局,正是这两个隐秘的结局才使《浮士德》成为了一部堪称经典的著作。
其中一个就是,浮士德死前听到的铁锹的声音并非是工人在开挖壕沟,而是魔鬼在为他掘墓。自以为成就了一番事业,实际上却是为自己挖成了墓穴。
另一个隐秘结局则是,浮士德死后灵魂并没有归于魔鬼,而是在上帝所派「永恒之女性」的引领下升入了天堂,这是与基督教对升入天堂的标准相违背的。
浮士德的一生体现了生命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因为他从没有被看做是一个「个别的、有限的」存在,而是被看成了一个「奋发有为、永不满足、永在渴求」的存在。他既不是中世纪不问世事的苦修僧侣,也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有限自我」,而是一个「不断寻求创造的无限生命」。正如魔鬼靡非斯陀在《浮士德》中的感叹: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不管是在人间或天上,总不能满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
不过,高老师在书中强调,虽然上帝和魔鬼都将浮士德视为「追求无限的精灵」,但他们对于浮士德无限生命的价值判断却是「完全相反」的。
这里可以将《浮士德》「天上序幕」中的赌赛与《圣经·创世纪》中的两棵树进行比照。它们都涉及到了「生命之无限和对无限性生命的善恶评价」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不仅没能形成内在统一,反而形成了对立的两极。所以高老师认为:
「当自我在另外一极,即当他企图去评判一个生命,就无法获得生命的真谛,从而导向一种生命的虚无主义。」
在这种「生命的虚无主义」之外,我们还可以透过情节看到歌德所具有的「预见性」,正如高全喜老师所讲: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