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元代少数民族的贯云石,为何成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中华文明体系很健全,贯云石认为只有被文化熏陶浸润才会更有力量,因此他主动的转向文职,希望各民族人民都能够接受这种文化教化。在他的文学作品展现着当时社会的真面目,他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对真正幸福生活的追求。
他的文学作品纯净朴素,他想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影响到更多的人,从心底上发生改变,被这种强大的力量所教化并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他认为,只要人能走上正轨就会有长久平安、和谐安宁、幸福美满的生活,并且会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这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中的“重人生”、“重和谐”是相一致的,可见贯云石的思想已经被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被熏陶。

作为元代少数民族的贯云石,为何成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三、贯云石的文学创作与成就
贯云石的文学作品是贯云石把中华优秀文化精神融合到自己人生感悟中的集中表现。他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子集,在家人的正确引导下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接触,并对此文化产生情感,也被此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所吸引。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的积累,他开始进行了文学创作,《元史》对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给予了肯定。目前,贯云石保留至今的作品有散曲小令八十八支,套曲十套、诗三十八首、词两首、文三篇和《孝经直解》一卷。这些作品中也闪耀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光芒。
由于贯云石从小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熏陶,所以他的文学作品体现着中华文化中“虚静自然,淡泊名利”的特质。虚静自然,淡泊名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特质,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论概念。
贯云石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他周围的人也都是被这种优秀文化所浸润过的知识分子。因此,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周围文人的影响下,他自身也具备了虚静自然,淡泊名利的特质,并把这种特质融入到文学创作中。
贯云石在担任武职和文职的过程中已经对朝廷的黑暗有所了解,认清官场生活的真面目后,他对官场险恶感到心寒,并辞去工作,选择隐居生活。
他在《双调·清江引》为题的散曲中开头便以“弃微名去来心快哉”直接陈述了主题。功名视为微名,体现了作者不追求名利的性格态度。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