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侏罗纪时代就已存在的小虫,凭什么就成了“国虫”(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据唐书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唐朝后宫宫女,为打发寂寞或驱使相思之苦,把买来的蟋蟀装进小金笼里,放在枕头旁听其鸣叫。白居易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亦为佐证。
蟋蟀的鸣叫声,对于不同境遇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妇女们听到蟋蟀的鸣叫声,就会想到秋气转凉,赶紧织布,缝制寒衣了。深宫佳丽、异乡游子们听到蟋蟀的鸣叫声,其声如泣如诉,切切凄凄。杜甫就曾经触景生情地感叹吟咏:“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事实上,人们养蟋蟀,听其声并非主旨,观其斗才是重点。宋代人顾文荐《负曝杂录》中说:“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斗蟋蟀之风是否是从此开始的呢?他又说:“其来远矣。”远到何时?他没有详细解说。但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宋朝是中华文化的巅峰时期,当然,斗蟋蟀这样的雅事岂能被冷落。那时,从贵族豪门,到市井百姓,甚至是僧尼,斗蟋蟀风靡一时。相传济公活佛,就曾经为自己的一只名叫铁枪的蟋蟀之死倍感伤心,并为之安葬,还作悼词、祭文以作纪念。
正是人们为蟋蟀付诸了太多情感,一些养蟋蟀的人,在蟋蟀死了之后,把养蟋蟀的用具都一起埋葬。镇江南宋古墓中就曾经出土过这类蟋蟀笼子。当时文坛、画场,以促织为题之作,连篇迭踊,盛况空前,足观一代之风尚。美国大地自然博物馆里藏有一幅南宋时期儿童斗蟋蟀情景的中国画,即为明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