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可·穆勒:他不是老外,是大家的“老马”(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谈及“台湾新浪潮”导演,他说:“我最早在香港认识杨德昌,当时他们正在拍摄一部由四个短片组成的拼盘电影,就是后来的《光阴的故事》。我问他,听说还有一位很有个人风格的导演,拍过《儿子的大玩偶》。于是,他立刻把侯孝贤介绍给我。看了当时他的早期影片后,1988年,我就在意大利佩萨罗电影节做了第一次侯孝贤个人作品展。”
谈及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他说:“我们年龄差不多,从年轻时起就认识了,之后一直保持沟通交流,又一起变老,交情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至于贾樟柯导演,他说:“从我在威尼斯电影节时,就对贾导的作品——不论是短片、纪录片还是剧情长片竭力相挺。”他们携手一路走来,从无到有打造出平遥电影展,这份莫逆之情自不必言。
而如今在大学任教的老马,还希望通过培养电影修复等中国亟需的专业人员,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尽一份力。在他的第二故乡,他有许多想做的事,也有新的电影梦要去实现。
【对话】
翻墙挨批,只为看电影
澎湃新闻:你最早来到中国是在1975年。当时中国跟西方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为什么会想要来中国留学呢?
马可·穆勒:事实上,经历过1968年的“五月风暴”后,很多欧洲年轻人都对中国很向往;而且整个1960年代,非宗教性的东方哲学,比如禅宗这类,在西欧非常流行。我自己的话,中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学中文了,16岁开始去意大利中国友好协会办的夜校,那里汇集了对中国感兴趣的大批积极分子。所以,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意大利留学生,可以说是必然的。
当时,我本科已经毕业了,论文是关于人类学的,所以我最早申请去社会科学院继续我的研究。等到了北京之后,才知道社会科学院已经关了——那时还处于“文革”后期。负责接待留学生的老师,就建议我去沈阳的辽宁大学进修大众文学,我感觉这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因为大众文学应该与口头文学、民间文化有关。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选择,我之后肯定不会那么重视中国电影。
到了沈阳后,负责教我们的几位老师都不错,但其中有一位研究古典美学的学者特别杰出,他很快就为我们展开整篇中国文化的画幅。这位老师目前仍然在世,名叫王向峰。我第一次了解到《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就是通过王老师,这种研究在当时还是相当大胆的。
澎湃新闻:你最早看到的中国电影有哪些?
马可·穆勒:在辽大时,除了王向峰的课之外,其他课的学习内容不多。当时我的同班同学里,就有我的前妻杜阿梅(Marie-Pierre Duhamel),她比我大一岁,是法国留学生,也跟我一样,一直很喜欢电影,之前在本国参加电影俱乐部。我们一有空就跑出去看戏、看电影。当时“文革”还没结束,能看到的除了样板戏,就是朝鲜电影、阿尔巴尼亚电影、苏联早期电影。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