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知情重义、清醒克制,透过电影和世界对话的人(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在散场之后,他就在日记上写道: “要花10年的时间进入电影这个行业”。
退伍之后他一边学做半导体,一边准备考大学,第一志愿是艺专的影剧科,结果一次就考上了。
那个时候的电影学校大多是教戏剧化妆和表演,几乎少有人讲拍电影是怎么一回事。
三年的学习,除了组织同学演些剧目,他没干过几件和电影有关的事,更多的是把自己关起来看大量的小说。
出了校门,他干了8个月的推销员。
有人说所有的遇见都是命中注定。
就在他每天骑着摩托满大街的推销着电子计算机时,老师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有知名导演要找一个合适的同学做场记,问他要不要去试试。
侯孝贤一口答应,因为其他的同学都去当兵了,只有他是先当兵后上学,这个机会自然就落在了侯孝贤一个人身上。
老天你把侯孝贤重新推回到自己的电影梦想,也把整个年级的电影梦想也放在了他的肩头。
那时候起,侯孝贤就不是一个人在做电影。
2
1973年,李行导演的影片《心有千千结》,让侯孝贤的名字第1次以“场记”的名头出现在摄制人员的名单中。
首次参与电影工作的侯孝贤俨然一把天生好手,他会和摄影师分享自己对镜头的理解,会提醒导演落下的拍摄镜头。
凭借着从小混街头的经验和对电影的感知力,侯孝贤用一年的时间就从场记做到了副导演。
因为当时的导演很少做实际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副导演在现场真正的面对日常的问题。
繁杂的工作对他来讲就像“如鱼得水”,他常常既要参与现场调度、指挥演员,还要负责剧本的讨论和编写,有时候还要兼做制片,现场的演员酬劳,制片助理,演员调度都会去找他。
他们也掌管着最为稀缺的胶片资源,那时的电影公司对胶片的使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因为这些代表着成本和利润。
身兼多职的侯孝贤在剧本的创作上也体现着自己一惯干净利落脆的行事风格,往往是在报纸上看到一条社会新闻,关上房门拿起笔,十来天的工夫,一部新作品就成型了。
从1975年一直到1979年4年时间里,侯孝贤以编剧和副导演的身份,参与了12部电影的拍摄工作。
这样的经历让侯孝贤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创作经验,这些经验使他彻底的明白了流行电影的拍摄方法和局限性。
另外一个重大的契机,就是他结识了摄影师陈厚坤。
3
陈厚坤的出现让他懂得了镜头的重要性和表演的可能性,这两点为他日后独特的候式美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