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诡笔记|中国古代的“八墓村故事”(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秋灯丛话》
会稽有个姓唐的师爷,乾隆初年在一县作幕。当地有剧盗三人,抢掠无数,最终被捕。即将问斩的前夕,他们找到唐师爷“贿数千金求其援”。唐师爷纳之,却不伸援手,看着他们被斩杀,但毕竟心里有愧,于是辞归故里。一年后的一天,他偕友出游,本来好端端的,半路上突然变了神色,奔跑回家,藏匿室中,自己抽自己的耳光骂道:“既诓我金,何毕我命?踪寻经年今始遇,将焉逃耶?!”说完跳起来把身体往地上砸,“顷复跃起,若有摔之者”,没过多久,他就七窍流血而死了。
《秋灯丛话》的成稿时间约在乾隆四十二年的冬天,早于《子不语》(《子不语》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加之《秋灯丛话》当时流传不广,王椷的文名又并不显,是以袁枚未必读过此书,不大可能存在从中“融梗”的问题。也就是说,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两个文人写出相同类型的故事,说明此类案件在当时十分常见。
清末汪道鼎所著《坐花志果》中所记一事,则十有八九是从《子不语》中汤世坤事而来:“宣城有巨盗行劫久,金多而党众,营汛莫敢谁何。”朝廷被迫选派了一位“严厉有吏才”的官员来治理宣城,这位官员果然雷厉风行,履任还不到十天,即设法将巨盗捕获。巨盗以数万两银子行贿他,希望饶自己不死。家人劝官员不要拿这笔贿金,官员笑着引用《左传》里的话说:“杀之,璧将焉往?”遂纳其贿,然后仍然按律将巨盗诛杀。巨盗伏法的当晚,官署的守门人突然见那巨盗的鬼魂进入宅门,大吃一惊,“呵之不止,追之不及,入内室而灭”。天亮时,那官员的小妾生了一个儿子,长大后花天酒地,为非作歹,把父亲辛苦创下的家业败了个精光——“人咸知为盗之索债云”。
相比汤世坤的遭遇,应该说投胎败家要“人道”得多。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杀汝,璧将焉往”这句话的由来。文见《左传·哀公十七年》,讲的是卫庄公无道,戎州人攻打他,卫庄公逃到戎州己氏家里躲避,掏出一块玉璧说:“只要你救了我的命,玉璧就是你的!”己氏说:“杀了你,玉璧又能到哪里去?”遂杀之而取其璧。
还有些死囚,知道自己罪无可逭,提前献出“其璧”,只为求个全尸,而竟依然得不到承诺者的践诺。清代学者朱海所著《妄妄录》中记山东一个偷采人参者,被捕后依律被判处死刑,他临刑前找到刑部一位名叫杨七的狱卒,“以人参贿杨,又与三十金,嘱其缝头棺殓”。杨七一口答应下来。谁知等采参者被斩首后,杨七“竟负约,且记人血蘸馒头可医痨瘵,遂如法取血”——不仅背信弃义,而且丧心病狂!结果他刚刚抵家,就用两只手自扼其喉喊叫道:“还我血!还我血!”顷刻喉断而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