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触动了这位大阿罗汉,让他弘扬大乘佛法?(15)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这样以平等心来乞食、食用食物,就“非有烦恼”——并非像小乘或世间人所认为的那样,本来有烦恼,再去断除烦恼;“非离烦恼”——也并非像声缘二乘所认为的要远离烦恼,即将贪嗔痴全部断除,才能获得最究竟的果位。因为这二者都是边——世间人认为烦恼存在,其实烦恼的本体了不可得;而小乘行者认为烦恼应该断除,从而耽著空边,这也是不合理的。
那大乘的究竟思想是什么呢?其实,在真正的本体上,既不是有烦恼,也不是没有烦恼,也不是这二者兼具,也不是这二者以外,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是如梦如幻,这才是最究竟的见解。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不是入定意,也不是起定意。食用食物时,不是依靠入定的方式来食用,也不是以起定的方式来食用。一般世间人吃饭,全都是在起定的状态中;而声闻缘觉,则是安住在一种禅定的境界当中,但这两者都各执一边。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既不像世间人那样每天都住于世间,也不像声闻缘觉那样住于寂灭的涅槃当中,这两者都是不合理的。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
以这样的平等心摄持时,布施的施主也不会有大福和小福的区分。因为,如果受供养者完全通达平等性,则布施者或施主也不会因为他今天供养了大的东西而有大福报,供养了小的东西而有小福报。藏文版本中还有“无有中福,无有特福”,是这句话的一个延伸。
“‘不为益,不为损。’”
因为拥有平等心,所以不会有增益。益,指本来没有,却凭空增加,例如,本来我是不存在的,却认为我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益”,亦即“增益”。
损,即损减,指将本来有的东西认定为不存在。比如,本来一个人持有清净的戒律,却诽谤他没有清净的戒律,这就是损减。作为布施者,在受施者以平等见解摄持之后,所谓的大福、小福、中福、特福,还有增、损等等,都绝对不会存在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