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而知秋,孔子因后人追捧而更伟大,也因后人贬低而更富争议!(3)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中华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事实上,孔子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事迹、实力及影响力,做个名副其实的,古代中国的圣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可是,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儒家追随者们(铁杆粉丝、粉丝),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此。显然,孔子的儒家学派的追随者们,希望将孔子的形象塑造的更加伟岸、伟大,继而依靠儒者孔子的威名,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名声、威严,乃至在仕途上大有裨益。说的再直白一点,在孔子去世之后,他老人家一直不得消停,被许多他的追随者们所利用,成为了古代帝王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工具。最终,在亚圣孟子、后圣荀子、大儒董仲舒、等等的追捧和打造之下,随着儒家学派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社会思潮,去世后的孔子被许多帝王加封,算是被迫拥有了 “至圣”、“大成至圣”、“万世师表”等等,极致伟大的头衔。

可是老话说的好“人怕出名……”,哪怕是圣人孔子,也无法逃脱这个魔咒一般的老话、俗话。很不幸,在孔子的追随者的追捧和打造之下,去世后的孔子,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名声和头衔,却也被迫走向了风口浪尖,成为了许多儒家学派之外的,其他学派之人或普通人的,口诛笔伐之对象,所贬低的对象。
先秦时代,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彼时可谓是“非儒即墨”,两家实力都很强,常用互相攻讦。例如,在《非儒》中,墨子讲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时,说到了一件事。即“当时孔丘等人,饿得只能吃野菜时。子路蒸了一只小猪给他,他不问肉的来路就吃了。子路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换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了。等到鲁哀公迎孔子回国,‘席不端弗坐席’,即子路摆得不对孔子不坐;‘割不正弗食’,即肉类割得不正孔子不吃。感到奇怪的子路,就问孔子为什么彼时,与‘穷于陈、蔡之间’时判若两人。孔子则答道:‘那时你我是为了求生(苟生),此刻你我是为了求义(苟义)。’”于是乎,在墨子的《非儒》中,记载并讥讽孔子道:“肚子饿,就不惜妄取;吃饱了,就装模作样。‘污邪诈伪,孰大于此’,即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奸诈虚伪的吗?”其实,墨子讥讽儒家至圣--孔子虚伪的这则故事,常常被墨家及其他学派,拿来暗讽儒家装模作样,表里不一,虚伪至极。
显然,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就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惯,孔子的追随者追捧和打造孔子圣人之形象了。

一叶而知秋,孔子因后人追捧而更伟大,也因后人贬低而更富争议!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