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飞行——51区(3)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而后续生产的其他A-12,则在“臭鼬工厂”内进行了新一轮升级,加装了多普勒火控雷达和空对空导弹,成了足以堵死任何超音速轰炸机去路的超级截击机。虽然这个项目最终未能被军方采用,但已经更名为YF-12的原型机却被NASA接收,作为试验机参与了一系列高空高速实验,将惊人的飞行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当初交付中情局的第一批A-12,也被加装了隐身性能更加优异的D-21无人子机,用以执行更加危险的深入侦察任务。不过随后的试飞证明,在三马赫的疾速下进行空中双机分离,可能是个远比飞越苏联领空更加玩命的高风险操作,于是这个颇有创意的改造计划,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就这样,随着“黑鸟”的定型投产以及衍生项目的收尾,外加一个开销不菲的战斗机项目败给了通用动力的F-16战斗机,整个“臭鼬工厂”的研发团队在70年代中期陷入了近乎停工的窘境。但很快,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带来的全新项目就让洛克希德公司再次全力发动。
一向以“脑洞大开”著称的DARPA,这次给各大军火公司提出的要求是研制一款无法被70年代现役雷达发现的军用飞机。而在之前几个“黑色项目”中积累了大量隐身技术的“臭鼬工厂”,立刻将这次机会视为自己大展拳脚的舞台。其中,数学家比尔·施罗德主持编写了模拟机体表面雷达回波的电脑程序“回声”。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下,一架代号为“有蓝”(Have Blue)的技术验证机以惊人地效率完成了从蓝图到蓝天的全套流程,在51区开始了飞行实验。
这架名字古怪的验证机在设计时参考了计算机模拟的结果,造型一反常态地完全舍弃了流线型曲面,取而代之的是由平面与棱角组成的楔形机身。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正面投射来的雷达信号,从而将自身的雷达反射面积降低到一个匪夷所思的水平。
随着两架验证机多次成功试飞,整个研发项目在短短三年内就干净利索地完成了。之后,基于“有蓝”的实战量产机——著名的F-117“夜鹰”,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迅速定型投产。其保密程度之高,即便在51区都堪称罕见。曾有一架F-117在训练中坠毁,结果落点所在的整片地区全部被“相关部门”封锁,警戒线内的每一寸土地都被严密筛查,飞散四处、带有绝密隐形涂料的机体残骸被一片不留地全部回收。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漆黑”的保密级别,F-117虽然早在70年代就已经由前身机型“有蓝”完成了技术验证,但真正被公众所知已经是1988年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