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二马》的幽默与沉痛,都根植于老舍热爱的语言(3)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
和“老马”相对,“小马”是清末民初常见的“进步青年”。他接受新锐思潮,怀揣救国热望,有振作的决心,却无革命的勇气,骨子里恪守着中庸,对事情总是犹犹豫豫,退步不是,进一步也不是。在他的身上,观众能看到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乃至鲁迅小说中“涓生”的影子,这样的人在哪个民族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只是在传统中国保守、忍让气氛的滋养下,“小马”显得更多了一些。

想当年|《二马》的幽默与沉痛,都根植于老舍热爱的语言


王同辉饰演“小马”,梁冠华饰演李子荣
“二马”是新旧两代中国人的倒影,他们是整部作品的灵魂,撑起了主要情节的戏剧张力,“二马”之外,还有一个人物值得一提,那就是老舍眼中的理想青年“李子荣”。在老舍看来,理想的中国青年需要有“办事人”精神,这也是老舍对英国人佩服的地方,他们“该办什么就办什么,不必你去套交情,他们不因私交而改变做事情应有的态度”,“你可以永远不与他们交朋友......但你一定拿他当个很好的公民或办事人”。李子荣就是一个有“办事人”精神的人,他不空喊口号,不在浪潮的中央,但他实心用事,认真独立,和泡在人情社会大染缸太久的“老马”相比,他更有现代公民的模样,和犹犹豫豫的“小马”相比,他更能一点一点把事情做下去。老舍对李子荣满怀欣赏,这是他眼中入世却不世故的典范,他深谙中国人的变通,又不以圆滑油腻的面目示人,他面对洋人不卑不亢,面对受难的同胞出手相助,如此理想的人物,是老舍对改善国民性的一种希望。
和鲁迅不同,老舍对国民性和旧中国虽有批判,却温柔宽厚,他的恻隐之心不允许他决绝地告别旧物,对老北京的市民风物,他习惯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逗乐捧哏,日常趣味。不是全盘认同,也不愿一笔勾销,他记录下来,成为一种旧时生活的写照。所以,《二马》是很生活化的作品,叫人看了,如同去北京旧地走街串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