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二马》的幽默与沉痛,都根植于老舍热爱的语言(4)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尽管,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剧版《二马》无论在画质还是拍摄手法上都显得陈旧,但它的内容常看常新,究其原因:一个在语言,一个在还原度。语言有老舍的底子,自是一等一的保障。还原度上,《二马》生动鲜活地呈现了清末民初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该剧没有正面呈现洋务运动、甲午海战、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大事件,但通过老马们的唠嗑,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那个年代的样貌,仍会热腾腾的扑面而来。它就像一份有特殊调料的老北京酱菜,唤起特定人群的尘封记忆,观众眼前的不只是“二马”,还有那个已近消逝蒙尘的岁月,虽不美好,却犹如青春一样深深烙印在过来人心中,成为他们血液的一部分。

想当年|《二马》的幽默与沉痛,都根植于老舍热爱的语言


“二马”
百年前,在那个冰凉动荡的半殖民半封建年代,留洋海外的国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居优越的洋人施加给他们的不平等对待和歧视的眼光。清末到民国的文学伴随着这份屈辱记忆,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情绪高涨,自强求新的呼声漫天,小说家们开始自觉书写唤醒国人沉睡灵魂的文字,《二马》的诞生就与此有关。
在英国,老舍切身感受到了洋人对中国人的蔑视和成见,那些东方主义的想象,基于自身优越感的眼色,深深刺痛了老舍的心灵。
《二马》并不只是一部诙谐剧,它反映了老舍对弱国弱民怒其不争的心态。《二马》是一部夹叙夹议的作品,它在艺术上还有欠缺之处,但在这些议论中,我们能看到老舍鲜明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为什么剧版《二马》会在诙谐中保留一丝沉痛的基调,该剧的片尾曲严肃深沉,犹如一首哀叹家国沦陷、国民不争的长歌。
老舍留恋老北京的人情味儿,不习惯外域生活和洋人对中国人的眼色,所以,《二马》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篇幅发生在英国,却有浓厚的北京胡同味儿,里面的英国人说起话来都有一股京腔儿。英国姑娘说话不会说“跟我洗澡去,你个小脏东西子!”但老舍偏这样说,他不是不懂英国人怎么拿腔拿调,他在英国,见的都是英国的风情,可他看待外物的视角、谈吐的腔调,仍是习以为常的北京味儿,老舍不喜欢英国人傲慢的一面,也没有真正融入洋人的文化,所以他要让自己笔下的洋人带京腔,是嘲弄,也暗含他的姿态,《二马》是北京的,也只能属于北京,《二马》的一切幽默与沉痛,都根植于老舍热爱的语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