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销量400万份的《故事会》:网络时代如何生存?(3)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71岁的姚自豪是个老编辑,退休后返聘回来做稿件的终审。姚自豪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看不了稿,大多数时间,他安静地坐在工位上。从背影看,他的身形瘦削,腰背略微佝偻,这是长期伏案工作留下的后遗症。姚自豪在公社当过多年的故事员,他在田间地头讲故事,最常讲《林海雪原》和《铁道游击队》。
1978年,姚自豪28岁,在上海金山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他与同事创作了长篇故事《特殊身份的警官》,这篇故事连载后,非常轰动,合集成册再版了八次,还有连环画版本,被排成话剧、广播剧,1982年还拍成了宽荧幕电影。
姚自豪
时代在变化,老编辑们也在适应年轻人的写作。年轻人的写作更轻盈也更有趣。有一篇故事写道,“蜘蛛精从肚脐处抽出一根闪着银光的粗粉条。”送审上去,编辑部笑翻了。现在的故事里出现了许多姚自豪没听过的职业,像是做直播的主播,还有网络用词,比如“拍一拍”,他需要查一下才能理解。为了了解年轻人在看什么故事,姚自豪的手机安装了今日头条,他说,变化太快了,“前两天是美食视频,今天主播在卖翡翠。”在编辑部,姚自豪还保持在追剧的第一线,尤其喜欢《甄嬛传》,最近他在看《扫黑风暴》。
❷
好故事的方法论
为什么当年《故事会》那么受欢迎?在《故事会》的编辑部,有一套关于好故事的方法论。吕佳是《故事会》红版的副主编,今年41岁。2004年,《故事会》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人们习惯按照封面红绿色来区分上半月刊。她说,写故事时,对面一定要有一个听故事的人,他可以是心里的一个听众,也可以是身边的家人朋友,你讲着讲着,他说我要去烧饭了,那你的故事肯定不行,要改了。
故事的灵魂和根是口头文学。“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人在草丛中奔跑,头上有汗滴下来,他回头看......”吕佳和我举例,她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起初,她习惯用写剧本的方式,先“开场面”。老编辑告诉她,开头不要这样写。《故事会》的读者经常是在嘈杂的环境中阅读,比如火车上、地铁里,甚至是路边,他可能是个摊贩,手里拿着一本《故事会》,他一边翻看,还要顾着生意,留意城管。老编辑说:“在哪里,有一个什么人,有一个什么事。这一句交代完,接下来就是你的故事。”节奏不能拖,故事抓不抓人就看第二句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