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东方主义与地理建构中的亚洲与中亚(10)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梅彦多夫认为,曾经跻身世界知识中心的布哈拉文化没落、教条主义盛行,社会发展仍处于低级阶段,需要用欧洲文明来启蒙,并通过布哈拉带动中亚的进步。“俄国文化启蒙的发展进步使这个大国有责任促使那慷慨的观念成为现实。俄国有义务给中亚各汗国带来有益的促进,在这些国家推广欧洲文明的成果。”【恽文捷:《19世纪初俄国对新疆和中亚汗国的探索及其影响》,《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这也为俄罗斯统治中亚地区提供了政策依据。
俄国考察报告清晰的展现了欧洲东方学从侧重语言、历史和民族志的研究模式向对中亚区域自然状况、政经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多学科全面研究和实用研究之演进趋势。在一批学者如纳扎罗夫、穆拉维约夫、梅彦多夫、克拉普罗特和洪堡等人的推动下,术语“中部亚细亚( Cредняя Азия、Middle Asia、Asie du milieu)”和“中央亚细亚(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 Central Asia、Asie Centrale)”开始取代流行了数百年的“鞑靼利亚”,成为俄国和欧洲学界用以称呼亚洲内陆地区的地理和地缘政治概念。来自东方学的知识填充了对于内陆亚洲的地理环境和人群的空白,但这不过是以西方或俄罗斯的“镜像”认识中亚。“虽然这种具有一致性、但又经常被重写的理论和实践只是存在于西方之东方的荒诞故事、神话、以及对现实的有目的的再创造,但是,对于西方而言,这是一种常态(normality)与理性(reason)的循环。
这种理论和操作模式就是东方主义。”【(英)齐乌丁·萨达尔著,马雪峰,苏敏译,《东方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页。】这种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的知识建构长期主导了人们对于“亚洲”和“中亚”的认知。
中世纪欧洲的赫里福德世界地图三、反思东方主义:地理建构背后的文明等级观
“亚洲俄罗斯”以及“中亚”的出现,既是欧洲列强扩张乃至地缘竞争的后果,同时也是西欧诸国展开所谓的“地理大发现”而创造出的近代主流地理观的后果,世界作为一体观念之前,不同区域人类社群所抱持的观念,并非世界作为一体的单数观点,而是普遍存在复式世界(worlds)或复数世界体系(worlds-systems)的观点。【张锡模著:《圣战与文明》,三联书店,2014年,第18页。】而现在只有一个以欧洲为坐标的世界体系了。“地理大发现”其实就是一场“文明”大发现。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过程中,将分布在空间的人群差异整理为历史的差异,也就是把空间的分布诠释为时间的分布,又将时间的差异解释为文明进化程度的差异。【刘禾:《今天的世界秩序是从哪里来的?》,刘禾主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三联书店,2016年,第22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