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东方主义与地理建构中的亚洲与中亚(8)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亚洲俄罗斯”的第三个特征是“黄种人”为主的居住区。十九世纪的俄国地理学家谢苗诺夫说,“早在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和亚洲在人种学上的界限,与今天所适用的欧亚两大洲的地理界线全然不同。……在发现美洲的时代里,也是喀山陷落的同一时期,欧洲的俄罗斯才开始在欧洲的东边接连不断的开发亚洲,这种殖民化首先使欧洲占据了人种学上的属于亚洲的大片土地,然后从真个古北极地区扩展到太平洋。”【(俄)彼·彼·谢苗诺夫著,李步月译:《天山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页。】欧洲普遍认为亚洲居住的主要是蒙古人与鞑靼人,都是“蛮族”,也就是“黄种人”。似乎从西徐亚人、匈奴人到土耳其人、蒙古人,再到于三十年前战争时代征服中国的满族人等所有历史上的上帝之鞭,都来自那个“亚洲”内陆的可怕大地。【(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著,刘兴华译: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34页。】俄国科学院院士В.В.拉德洛夫,曾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区、中亚各地、蒙古鄂尔浑流域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考古学发掘和民族学的田野考察。在他的倡议之下,成立了俄国中亚和东亚研究委员会。俄国著名学者Д.Н.阿努钦利用人类学、民族学和原始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撰写了数百种历史著作。他创造的“三位一体法”即综合利用民族学、考古学和人类学材料解决历史民族学和当代民族学的问题。生态、宗教与种族是构成“亚洲俄罗斯”的重要特征。随着调查和统计的开展,人口密度、区域划分、气候、水文、土地资源、降水量、海拔、植物等标注取代了原来的“鞑靼利亚”地图。中亚三汗国作为原鞑靼利亚的“西鞑靼”地区也被纳入到新的地理科考范围中。
1856年—1879年,俄国地理学会出版了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著、由谢苗诺夫所翻译的《亚洲地学》1-4卷,其中第四卷内容主要涉及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和居住史,并将原来最不为人知的“西鞑靼地区”各种地理要素和民族志被描绘出来。1888年,地理学家谢苗诺夫完成了外里海及费尔干纳盆地考察旅行。在谢苗诺夫、格里戈里耶夫等人的建议下,俄国地理学会理事会拨款给另一位地理学者拉德罗夫,支持其进行中亚地区的考察。谢苗诺夫等人亲自为此次考察制定了详细的指南手册,并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了中亚民族学研究上,而对当地“塔尔特人”的研究也成为本次考察一个重要成果。由于得到了当时的突厥斯坦总督的支持,拉德罗夫在考察过程中到达了之前从未有旅行家踏足的地区,并走遍了整个布哈拉汗国的东半部地区。【转引自张艳璐博士论文《1917年前俄国地理学会的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指导教师,阎国栋,第46页。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