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还没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就物质结构探索领域来说,20世纪初的英国执世界之牛耳。剑桥大学的电子之父汤姆森提出了 “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1903),曼切斯特大学的放射性物质研究权威卢瑟福教授发现了原子核(1909)并于1911年提出了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刚完成博士学位的丹麦青年玻尔怀揣着一颗朝圣的心来到英国留学做博士后,先后师从这二位教授。一年后,他带着探索原子结构这个重大科研课题回到了丹麦哥本哈根。
此时,量子理论已经在欧洲大陆被用来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黑体辐射(普朗克)和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结合英国与欧洲大陆最新的科学思路和成就,玻尔于1913年提出了 “原子结构量子模型”,并成功地用该模型来解释氢原子结构和光谱。这点燃了人们用该理论解释各种光谱和研究元素周期表、发现新元素的兴趣。由于这项成就,玻尔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多一流青年科学家奔向哥本哈根,如奥地利的泡利、德国的海森堡、英国的狄拉克等相继而来,师从玻尔。
除了巨大的科学声誉,玻尔的性格与品质也是他吸引世界各地青年科学家的重要原因。他心胸开放,对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视同仁;他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但在学术问题上执着、刨根问底;他学术品格高尚,乐于做学生和合作者的跳板,如果自己没有重大贡献(参与辩论和论文修改不算重大贡献),不会把名字加在他人的论文上。他还非常善于发现人的长处,鼓励学生做自己喜欢的课题。
学生们虽戏称玻尔为 “教皇”,但在科学辩论中,大家基本上是平等的。辩论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成员们热衷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彼此成就、共同挖掘科学真谛。例如,玻尔、H. Kramers与J.C. Slater于1924年提出了一个解释辐射现象的半经典、半量子理论(BKS理论),泡利对这个玻尔等自认为 “革命性” 的理论发起了猛烈批评。BKS理论很快被实验证伪,玻尔不得不推秤认输。
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有新的科学视野并且数学很好,认为旧量子理论里的各种经验规则和唯象理论已经过时,量子现象需要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来解释。在玻尔与学生们的激辩与试错中,新量子力学逐渐显出了轮廓。海森堡、狄拉克、泡利等学生的工作,完善、甚至颠覆了玻尔的理论。这在玻尔看来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也是在否定了他的二位老师汤姆森和卢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原子模型。这也正是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之古希腊精神的体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