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还没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5)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科学家之间(包括师生之间)的学术争论多多益善,不应该用政治和行政力量去选择胜者、封杀另一方。善于公关宣传的科学家很容易吸引眼球、成为行外大众和行政体系追捧的对象,但 “网红科学家” 的成就未必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却容易形成浮夸之风。科学家之间的公开争论可以对冲不实宣传带来的误导,让公众和决策者得到的信息更对称和准确、从而更好地做出判断。
社会应该尽量让科学共同体按其规律运转,减少政治元素和行政干涉。大众和决策者仅凭一些表面的学术指标和知名度,很难评价科学家。科学从来不是 “群众运动” 和 “权力的游戏”,靠大量人力财力堆砌的论文数和引用率不一定是学术优势的标志、反而很可能形成 “伪当采学科” 泡沫,这对人类科学发展和所在国都没有益处,不仅会空耗国家科研资源,还可能败坏科学风气、浪费很多年轻人的生命。最近中国提倡的反 “五唯”(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行动就是很有意义的纠偏。当然,纠偏也不能过份,避免伤害科学共同体的正常健康交流。
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中国文化自古就实用主义倾向非常强,现在也仍然如此,上上下下都极度重视 “卡脖子技术”,并把解决这些问题的期望放在科学家身上。其实,所有 “卡脖子技术”,其科学原理问题早就解决了。中国目前在一些领域被 “卡脖子”,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几百年科技积累构筑了相当厚实的技术和产业门槛,要在几十年内全部超越难度极大;二是因为中国产业界科技公司的工程技术力量太弱了。
因此,首先应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全职去企业工作,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金量。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高科技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 “卡脖子技术” 及其他高新技术、工程和产品的研发,以市场应用而不是以论文为导向。如果让中科院、高校里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去解决他们并不擅长的产业技术和产品问题,是舍本逐末,不仅很难追赶上国际产业技术前沿,还可能输了科学的未来。科学家需要把精力投入到关乎下一波科技浪潮的新科学发现之中,并承担人类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未知的重任。
最后,让我们来试着回答本文提出的问题:“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从能够载入史册的重大科学成就来看,21世纪的头20年,美国或欧洲的占比都远超其他国家加在一起的占比。过去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国大陆留学欧美达数百万人(有些留在海外,有些归国),其中不乏一流前沿科学家的弟子,但目前还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等顶级科学奖。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