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稷丨我们为什么研究商务印书馆(8)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除了对本馆员工培训投入大量人才物力,商务还长期办有面向相对穷困、相对偏远的普通人群的各类实际的函授学校和面授学校,直接受益者数万人。创办这些学校,远远超越了对企业利益的追求,成为其理想实验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8、对待不同社会潮流的宽容态度
高远的理想,强烈的使命感,决定了其宽阔的胸怀,展现了海纲百川的文化气象。研究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不难发现,商务印书馆具有一种独特气质,即始终秉持对各种社会文化与时代潮流的温和包容而非激进的态度。商务在思想文化上,提倡新学与整理国故并行不悖;在政治态度上,在商言商,与政治始终保持距离。不直接参与政治运动,但是会密切地关注,出版相关的学术和思想方面的图书。对持有不同政治倾向、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的作者的态度,也同样宽厚包容。
如对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所译小说的态度。林译小说对于商务的重要性是多重的。商务出版林译小说总数达 140种,双方联袂创造了“林译小说”这一文化品牌。林译小说以1913年为界,后期译书质量大不如前,但是商务印书馆的态度并非全盘否定其价值,而是先做必要的编辑处理,渐渐不再出单行本,后又另行创办适合旧读者口味且更通俗的文学杂志《小说界》,林译的发表阵地,从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阵地的《小说月报》退出,改在新杂志上继续。
这种温和得体的处理方式,在照顾老读者市场与老作者感情,在关照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均留有余地。这种对待不同境遇的作者、不同的文化主张、不同的社会力量,必要的时候果断取舍,但始终持有善意的初衷、稳健的定力、开放的期待、温和的宽容,是商务理想实验场的体现之一,是商务于滚滚时代洪流中区别于众多大小出版机构特性之一,也是促成商务百年蔚然基业的文化基因之一。
9、理想试验场的进与退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政局动荡,国家羸弱,政府无力承担现代文化教育建制责任,而学术、教育及文化机构尚处草创稚嫩阶段,遂有商务印书馆的进场。进场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以张元济为代表的商务印书馆领导者始终坚持“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宗旨,以及保国救种、复兴中华的使命。商务又集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于一身,有条件将理想付诸实践,并承担起远超企业功能的社会责任。
例如,编写教科书。清末民初政府和学术机构无力整合并维持编辑人才和作者队伍,建构现代教育体系的责任,便由这家民间出版机构承担起来。商业上的成功,缘于这一理想实践顺应时代大潮而产生的回报。待社会建制逐步发育成熟,政、商、学各就其位,各尽其职,特别是国民党政府试图强力统制教育思想文化领域之后,商务印书馆便不断退出具有社会理想试验性质的诸事业,退行到作为一个出版机构的本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